大部分得到高學歷的人會繼續(xù)通過十分的努力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終,“名校大學生”和“非名校大學生”的成功概率產生了那么大的差異,其原因——
不是因為“得到學歷之后的努力<得到學歷之前的努力”,
而是因為“得到學歷之后的努力<(得到學歷之前+之后)的努力”。
根據這一結構,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補償,這不正符合公平原則嗎?
而我們又怎樣呢?不管怎么證明公平的合理性,現實中因學歷歧視帶來的挫折感讓太多人輕易放棄了自己。這種被輕視和刻薄的情緒,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不平等或不公正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我們被某個報道或新聞中所提到的“要看人,而不是學歷”之類的話輕易打動。高中學歷的人成為了某家公司的骨干,三星招聘了幾個高中畢業(yè)的新員工,某企業(yè)求職書中根本就沒有學歷這一欄,這一類新聞報道仿佛在告訴我們,現在的社會正在朝著這種方向進步,或者說這種方向才是最正確的。
學歷這個東西,從確定的那一刻開始,你基本上就不可能再改變它了。沒什么特殊情況的話,啟明大學永遠都是啟明大學,而首爾大學永遠都是首爾大學。
學歷是永遠不會存在向上的平均化的。在社會和企業(yè)看來,沒什么手段比這種分級制度更有魅力了。在我們這個人才供大于求的時代,通過學歷可以在萬千求職者中篩選出少數優(yōu)秀的人才,因此,學歷始終彰顯著不變的價值。了解了這一點,我們還能逃避現實,在無數的信息中只看那些更符合我們口味的、最能安慰我們失落感的消息,選擇性地自我安慰嗎?
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這種自我安慰雖然會帶來暫時性的效果,卻無法改變現實本身。有些公司說不會看學歷,這種報道會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就是因為這種事情根本就不常見。我們基本上不會聽說哪個高中畢業(yè)的人能在一家大公司當上高管。事實是我們所希望聽到的故事、所盼望的社會評價標準根本就不會出現,所以社會才會把這些小概率事件刻畫成大事件,用這種稀有的事例滿足我們美好的幻想。
如今,你應該明白了,這個任何講師、勵志圖書、媒體中都不會提到的現實了吧?小時候,獎勵只會給那些成績優(yōu)秀的人,同樣,這個時代也只會給更加優(yōu)秀的人提供更好的位置。小時候的獎勵是根據成績來體現公平原則的,同理,更好的位置也只會留給更高學歷以及更努力的人。
當我們認識到學歷只是衡量公平原則的一個標準,并且為了學歷付出的努力同樣屬于學歷的一部分時,我們可能就會從怨恨學歷慢慢變得認為這一切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或者說,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小概率事件就是小概率事件,我們不能總指望它變成普遍現象。我們對學歷產生的盲目矛盾、過激反應和受害意識,這些早就應該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