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領導美國進行改革的領導人不僅要有與利益集團對抗的精神,還得有克服利益集團阻力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是通過政治實踐獲得的,而不是靠在選舉中打嘴仗練出來的。電子媒體技術的進步和晚婚趨勢使美國選民選擇領導人的標準發(fā)生了變化,但是美國大選的民主程序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臉譜網(wǎng)、推特等新媒體的出現(xiàn)使年輕人參加選舉投票的人口比例上升,從而使年輕人對大選結果的影響力逐步提升,于是出現(xiàn)孩子們而非家長們決定誰當總統(tǒng)的現(xiàn)象。與此同時,美國人結婚的平均年齡已經(jīng)推遲到30歲左右,未婚青年的比例大幅上升,而他們對社會責任的認識與已婚人士明顯不同。未婚年輕人對政治人物的好惡判斷主要依據(jù)競選人說了什么,而不是他們過去干過什么。于是在美國大選中,能言善辯之士贏得大選的概率要大于務實但表達能力差的人。現(xiàn)實生活中,務實者多不善言辭,能言善辯者多不務實,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的人少之又少。這意味著,在未來十年的美國大選中,具有改革能力的政治家被選上的概率要低于能言善辯但無改革能力的政治家。2008年奧巴馬高唱“變革”口號贏得了總統(tǒng)大選,但執(zhí)政四年卻沒實現(xiàn)任何實質性改革。面對利益集團的強大反對勢力,奧巴馬采取了妥協(xié)政策。
未來十年,美國無力阻止中國縮小與其實力差距的另一個因素是美國的自負。冷戰(zhàn)的結束使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克林頓帶來的八年輝煌更使美國的國際地位如日中天。美國學界曾把克林頓治下的美國稱為“包括羅馬帝國在內的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世界帝國”。這種前無古人的成就使很多美國戰(zhàn)略家斷定美國的成就也將后無來者。從邏輯上講,美國能獲得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其基本國策必然是正確的,美國民眾相信美國制度的正確性是有道理的。然而,也正是這種合理性使得美國朝野都認為美國不需要進行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只需進行表層的改革就可以了。歷史上,許多一度輝煌的帝國都走向了衰落,其具體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因自負而不愿進行根本性改革很可能是個共同原因,而且是一個所有成功者都無法克服的人性缺陷。
從經(jīng)濟上看,美國要阻止中國縮小與其實力的差距也面臨著客觀困難。未來十年,美國的年均財政赤字保持在0.6萬億美元的水平,這意味著,到2023年年底,美國積累的總債務將達到22.2萬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即使保持了GDP年均2.5%的增長,其GDP也只有19.2萬億美元。這意味著,10年后美國的總債務比GDP要多出3萬億美元,是2012年的2.5倍,由2012年相當于GDP的108%上升為2023年的115%。也就是說,到2023年美國的還債能力將更弱而非更強。目前,美國大學畢業(yè)生平均每人背著2.6萬美元的貸款債務進入社會,貸款的學生中有1/3不能完成學業(yè)。不償還學生貸款的違約率會不斷上升,助學貸款正成為一種泡沫。美國不斷擴大的債務給美國政府的財政開支帶來了壓力,政府在教育、科技、國防、外交等諸多領域的開支增長速度都難以和中國持平,這將縮小中國與美國在這些領域的實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