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1 道德恐慌和規(guī)范(4)

流行音樂的秘密 作者:(新西蘭)羅伊·舒克爾


他的巨大貢獻在于讓人明白青少年的經濟效益能有多么強大。在貓王之前,搖滾只是一種茫然的反抗。他一出現,搖滾馬上變得堅實、獨立,并開始將它自己的風格延伸至服裝、語言和性,幾乎在任何事物上——在所有現在我們想到的事物上,搖滾都完全獨立。

(Cohn,1970:23)

科恩對青少年的獨立表現得過于熱情,但在1957 年底,貓王就成就了年收入達2000 萬美元的產業(yè),對“貓王”和音樂兩者的統(tǒng)一化過程開始了。

這種新的音樂招來了相當多的批評,許多年長一些的音樂人對搖滾樂表示輕蔑,而保守的評論家則將其視為一種道德上的威脅。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現在對搖滾樂的狂熱是通俗音樂中發(fā)生過的最恐怖的事情。當然,從音樂上講,整個事情很可笑。它是對道德認同和爵士藝術感的恐怖威脅。讓我們對它反對到底吧。

(英國爵士樂手Steve Race,引自Rogers,1982:18)

搖滾“后花園”

盡管這一介紹保持了必要的簡潔,但它對搖滾樂早期歷史濃縮式的回顧還是很恰當的,因為我現在要討論的新西蘭經驗正是追隨著海外搖滾樂的發(fā)展,闡明了搖滾作為一種國際現象的快速建立。在新西蘭對電影《晝夜搖滾》的反應以及澳洲一帶的公害——不良少年(bodgies)的出現中可以看出這一點(關于此問題更完整的討論,可參見Shuker 和Openshaw1991;這里引用自當時的報刊報道)。在每個案例中,當地的反應都包括道德恐慌的元素,而年輕人再一次被塑造為社會問題的制造者。

和他們在國外的同齡人一樣,在20 世紀50 年代中期,新西蘭的年輕人更活躍,也更富裕。當時的報刊廣告反映人們日益認識到年輕人已經成為一個獨特市場,特別是對于服裝和唱片而言。適合于年輕人的舞蹈和演唱會也增多了,全國性的廣播Lever Hit Parade也于1955 年11 月開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