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正從“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中慢慢恢復之際,沃爾克當年推行的負責任的貨幣政策和財政紀律,對今日的美國言猶在耳。為了降低失業(yè)率,美國實施了前所未有的低利率和寬松貨幣政策,這使得人們擔憂,一旦經(jīng)濟復蘇,將導致通脹卷土重來,而巨額的結構性預算赤字加重了這種憂慮。美聯(lián)儲承諾會適時轉移陣地,以緩解通脹壓力。但衰退陰云未散之時,除非國會和總統(tǒng)就充分就業(yè)的平衡預算達成共識,否則這種承諾實在堪疑。無度的財政開支,已然威脅到美元作為可靠國際價值儲藏手段的地位,也削弱了美元賦予美國消費者的超級特權。
隨著托馬斯·薩金特榮膺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xié)同配合在2011年備受知識界的關注。這位任教于紐約大學的經(jīng)濟學家認為:“如果沒有好的財政政策,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貨幣政策?!保?]薩金特提出了經(jīng)濟行為的理性預期概念,并用20世紀20年代惡性通脹的歷史教訓證明,可靠的貨幣政策必須建構在負責的財政紀律基礎之上。當沃爾克還在紐約聯(lián)邦儲備銀行交易臺見習的時候,他就見識了預期的威力。我在書中會提出,在理性預期概念被廣為接受之前,沃爾克的政策措施中就已體現(xiàn)了對理性預期的認同。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背景,介紹沃爾克思想性格形成時期的家庭、求學經(jīng)歷,及其早期在紐約聯(lián)邦儲備銀行工作的情況。第二部分按時間順序,記述了尼克松總統(tǒng)1971年8月15日宣布暫停美元兌換黃金、美國與金本位最終決裂等事件前后沃爾克所發(fā)揮的作用。沃爾克認為,這是其職業(yè)生涯中遭遇的“最重大的單個事件”。[4]第三部分追溯了沃爾克1979~1987年擔任美聯(lián)儲主席期間,抗擊不斷惡化的通脹所采取的行動。當時吉米·卡特總統(tǒng)認為這在美國點燃了“信心危機”。[5]第四部分記敘了沃爾克在奧巴馬總統(tǒng)2010年形成所謂“沃爾克規(guī)則”中所起的作用。該規(guī)則旨在保護美國納稅人免于反復救助金融體系危機。本書開頭用一篇簡短的序言把1971年、1979年和2010年的三次危機串聯(lián)起來,并歸納出共同的主題,這些事件考驗并塑造了今天的保羅·沃爾克。
這本沃爾克的職業(yè)生涯傳記講述了一個如何將原則、決斷和實用主義融成有效領導力的故事。沃爾克深知妥協(xié)的必要性,而他的一些讓步,例如在1984年救助伊利諾伊大陸銀行——當時美國的第七大銀行——在公共政策方面成了一個靡費公帑的先例。但是,他對于把界限劃在何處、何時建立信任、何時出手救助等是心中有數(shù)的。正是這種敏銳的判斷力,使沃爾克成為金融界的楷模。
為配合本書的寫作,保羅·沃爾克公布了數(shù)千份美國財政部和美聯(lián)儲的文件資料,為完成這本傳記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本人也接受了長達100個小時(有時并不愉快)的訪談,為本書增添了其個人魅力。他還把自己求學時的記錄和成績單拿出來分享,這些資料之前一直由保羅的母親阿爾瑪·沃爾克小心保管著。但是,本書并非保羅授權的傳記:保羅認為對最終稿件的編輯過程施加控制是不合適的,所以他在本書付梓之前一直拒絕審閱。然而,盡管沃爾克刻意與作者的寫作過程保持距離,但他本人的親自到場仍勝過千言萬語。在成書過程中,他親自指導、面授機宜,這對我的思路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