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5 月,當我回到昆明后,我發(fā)覺《中國之命運》(China’ s Destiny)這本掌權者的書是對著書立說的教授們的一種侮辱。
自從蔣介石成為所謂的圣人和英雄后,此地學者們反抗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直言不諱的行動。老金拒絕看《中國之命運》,社會科學家認為這部書廢話連篇,對其表示不屑并感到恥辱。學術界現(xiàn)在和將來都不會輕易放棄他們的特權,現(xiàn)在蔣介石公然侮辱了他們。
昆明,5 月17 日:不得不說,在不斷閱讀《中國之命運》的過程中我對此書感到十分驚駭。我從未見過如此有害的利用歷史來達成政治目的的行為。書中大部分內(nèi)容披著純粹歷史的外衣,描述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下的中國每況愈下的境遇,并對其進行譴責,說帝國主義是一切苦難的根源。例如,中國法律制度無法發(fā)展是由于通商口岸法庭樹立了糟糕的形象。一位政治家寫出這樣的小冊子實在有失身份,如今我明白為什么每位與此書英譯本相關的人像得了寒熱癥一般。
人們可以推測,《中國之命運》不僅僅是一種個人偏執(zhí)的表達,其目的可能在于讓人們相信,國民黨和蔣介石帶領中國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枷鎖,功不可沒,同時意圖重新燃起排外主義的火焰,激發(fā)愛國熱情,加強內(nèi)部的凝聚力。
這里的教授因此感到沮喪,他們預見牢不可破的警察隊伍將會控制整個中國,隨之而來的是自由主義教育的消亡,經(jīng)濟生活以及人民思想受到管制。他們看不到任何力量能夠阻止這種趨勢的發(fā)展。反過來,我卻認為這個政權缺乏有能力的人員來執(zhí)行想要做的事,因此采取政治控制的政府不得不最終向?qū)で髧野l(fā)展的人民作出妥協(xié)。 1943 年夏天發(fā)表的三篇文章,最終打破了美國人對自由中國的幻想。這三篇文章是:賽珍珠于5 月10 日在《生活》雜志發(fā)表的文章,《紐約時報》記者漢森·鮑德溫(Hanson Baldwin)于《讀者文摘》(Reader’ s Digest)8 月號上發(fā)表的文章以及比松(T. A. Bisson)在太平洋學會出版的《遠東綜覽》(Far Eastern Survey)上發(fā)表的文章。《遠東綜覽》雖然發(fā)行量有限,但在中國頗具影響力。比松斷言,中國共產(chǎn)黨是“民主的”,相反,國民黨則是“封建的”。鮑德溫和賽珍珠屬于非意識形態(tài)的代表,他們只是盡力對中國的真實情況予以真實的評估。作為隨軍記者的鮑德溫反映了駐扎在昆明的美國軍人長期存在的幻滅感。賽珍珠則對蔣夫人那種風行的夸張言辭表示反對,認為這些只是轉(zhuǎn)瞬即逝的時髦玩意兒。作為羅斯??偨y(tǒng)的座上客,蔣夫人如同一位難以取悅的公主。賽珍珠的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獲得1934 年諾貝爾獎,這使其成為美國最著名的中國觀察家。后來她還向我們講述了一段有代表性的小插曲。有一次,她收到了蔣夫人隨從在海德公園打來的緊急電話,電話中隨從說:“請立刻過來,蔣夫人想見你?!币虼?,賽珍珠立即從賓夕法尼亞州的巴克斯(Perkasie)趕到海德公園,但是意想不到的尷尬發(fā)生了。事實上蔣夫人只是想見到她的隨從陳珍珠(Pearl Ch’en)。最后只換來一句“十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