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對中國政策的成本核算
此時世界已經進入了殖民時代,大英帝國在全球許多地方已建立起了殖民地。不過,此時英國還是一個商人國度,在制定對外政策時都會進行周密的成本核算,仍然是以考慮成本和收益作為制定對外戰(zhàn)略決策的出發(fā)點。究竟是將這個地方變?yōu)橹趁竦?,還是保持其原樣;是由英國人來直接統(tǒng)治,還是扶植本地代理人,思考這些問題的關鍵仍在于成本如何。所以,當一些地方沒有多少人口,缺乏完備的社會組織或政府機關時,英國人可能就會直接占領此地作為殖民地。如果當?shù)赜惺最I(哪怕只是酋長),英國則會利用一下這些首領,然后一步步地使這一地方殖民化。21
英國人明白,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完全摧毀其國家機器,進而建立起一個新殖民政府的代價太高,不是它的利益所在。英國人也承認自己就是商人政府,跟中國交戰(zhàn)只是先迫使中國開放市場。這就是我們第一講中說的,英國把中國拖入其世界體系的第一步。英國之所以迫使中國割讓香港,就是出于此種目的,當年派馬嘎爾尼使團來華,也是想謀求一塊地方作為其商業(yè)據(jù)點。馬嘎爾尼的理由很簡單,當年明朝政府給葡萄牙人一個澳門作為據(jù)點,為什么現(xiàn)在不能給我們英國人一個呢?當時英國人考慮了寧波,考慮了舟山,最后選定了香港。香港的確算得上是中國的第一良港,中國從北到南,沒有一個港口比它好,英國畢竟是海洋國家,眼力真好。
所以盡管英國人派來了艦隊,但在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他們還只是想恐嚇一下中國人,如果能通過恐嚇達到目的,那就輕松了,未必要真打。于是英國艦隊直上天津白河口,這里畢竟離中國的首都更近,恐嚇會起到更大作用,然后清朝果真就妥協(xié)了。不過,道光皇帝收到的消息是說,洋人在廣東蒙受了冤屈——被林則徐枉法冤屈了,他們派艦隊前來是要向皇帝喊冤。就像普通老百姓如果覺得自己的冤屈無法在本地得到解決,就可以一路上告,一直告到北京一樣。道光皇帝以為就是這種事兒,他想,既然他們喊冤,我們可以去理直啊,我們去把這事擺平不就完了。他不認為這是一場戰(zhàn)爭,而把其當做了一場訴訟,自認為派出欽差大臣去廣東為英國人平反冤屈就沒事了。道光帝的這一想法在當時檔案里有記載,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然而,當琦善以欽差大臣的身份被皇帝派到廣東以后,很快發(fā)現(xiàn)事情根本就不是冤屈的問題。英國人仍然是想要中國開放口岸,以達到和中國人經商的目的,他們甚至還要求獲得一個據(jù)點。談了半天還是這個問題,給還是不給?顯然,琦善身為欽差,其實沒有權力答應或拒絕這樣的要求。但琦善到最后被逼急了,可能說了一句他可以考慮這個問題之類的話。22這邊英國人就以為事情可以搞定了。英國人誤認為琦善跟他們一樣,在涉外談判中可以是國家的全權代表。他們不知道,在中國沒有這回事,中國還沒有新式外交,沒有這種全權代表的概念,欽差大臣雖然位高權重,卻根本沒有這個權力。此時林則徐在廣東還沒走,就把琦善的行為寫進奏章,通過廣東巡撫遞了上去,道光皇帝看后大怒:派他去辦事,怎么把國土給賣了!于是,琦善的仕途也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