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邦吉奧尼《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圖書出版不謀而合的是美國媒體,《今日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國際先驅論壇報》、美聯(lián)社還有美國地方電視臺都掀起對“中國制造”的討論熱潮,最后他們討論的一致結論是:避開中國商品絕非易事,節(jié)日期間,要想在各大零售商店尋找非“中國制造”商品實在要花費不少時間和金錢。
德州媒體報道說,7月4日獨立日上出現(xiàn)的“星條旗”和燃放的煙火,絕大部分來自中國。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負責人哈巴德表示,盡管美國市場銷售的糖果沒有一種標明“中國制造”的,但其中大多數(shù)含有至少一種從中國進口的成分。號稱全球“最低價”的美國沃爾瑪超市,從T恤到戴爾電腦到各種品牌家用電器,都離不開“中國制造”。
為什么要買中國貨?在歷經了“中國制造”的美國人一致回答是:中國商品的價格,大概只是美國同類商品價格的1/3,而這些廉價商品的品質也都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給美國消費者帶來了實惠,使得美國消費物價保持在較低水平。如果沒有中國消費品,美國的物價指數(shù)預計將上漲2%。中國商品讓美國人的預算變得更富彈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準,接受中國商品是他們最實際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