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美學者對于流通·零售業(yè)的見解
在序章的最后,為那些與零售業(yè)沒有關系或是現在想要學習研究流通·零售業(yè)的讀者介紹一下日、美兩位學者的一些見解。他們的見解與本書想要傳達的“華堂的經營體系”屬于同一時代,因此希望大家能夠對這段時期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
(1)日本的流通和革新的方向
首先摘錄一部分已故的田島義博先生(學習院長·財團法人流通經濟研究所名譽會長)在2003年召開的流通大會中演講的要點。
作者曾兩次和田島先生一起考察海外市場。1972年召開的歐美流通企業(yè)調查以及1996年4月在廈門召開的研討會(Agenda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grated Market and Circulation Modernization)中,田島先生都發(fā)表了演講。
田島先生在美國考察中得到了啟迪,經營的根本必須以ROI為中心,重視流通業(yè)未來性構想的設計以及早期確立集團經營體系的必要性。作者在澳門演講時,田島先生還發(fā)表了關于“華堂的單品管理經營戰(zhàn)略和信息體系”的講話。 “信息社會中第二次流通革命的開端、發(fā)展以及特色。
第二次流通革命以美國的零售業(yè)為開端,歐洲的零售業(yè)緊隨其后。美國的零售業(yè)為了從80年代的停滯不前中走出來,一邊確立了所謂范例轉換的認識,一邊敏感地捕捉消費者的變化,作為一種擴大消費者價值的方法,開發(fā)出一種全新的立足于信息技術的經濟模式。具體來說,非食品雜貨業(yè)的QR(快速回復),還有食品雜貨業(yè)的ECR(高效率用戶反饋)。在歐美,互相競爭的企業(yè)也會攜手共同開發(fā)新的體系,之后再進行市場營銷的競爭。這種將合作和競爭分開的想法是值得日本學習的地方。
人們會錯誤地認為在信息化社會中,管理體系或網絡才是占主導的因素。而實際上,對于‘人’的尊重才是信息化社會的首要特征。以前,由于企業(yè)和消費者之間產生的信息上的差距使兩者形成從屬關系,一面產生了權威,一面衍生了權力。但在現代社會中這種關系已經瓦解,有時甚至出現了相反的關系。無論是權威還是權力,都需優(yōu)先考慮消費者的利益。
引導第二次流通革命的正是所謂真正消費者指向的哲學……
科學化。
在信息化社會中,使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探尋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刺激消費者的需求,然后再回過頭來檢驗所做投入是否正確,這就需要‘科學化’的體系來運行?!茖W化’的要素,是計劃將過剩的庫存和機會的損失同時降低到最小,在實施這種效率性流通體系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種類管理、店鋪內促銷活動等具有效果性的市場運營體系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便是三位一體的市場營銷。以真正的消費者指向為基礎,方能構建高效能的流通體系。同時,效果性市場運營體系也作為調和劑存在其中。為了使這三點互相融合需活用信息社會中各種各樣的IT技術。世界性流通結構便是在面向信息社會的全新流通革命的大潮中奮勇前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