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音文化管理(1)

情商中國 作者:徐彥平


知音文化管理

前面說到文化建構認同,即文化的力量是使團隊成員在價值觀、方法論和對各自角色的認知、理解上趨近一致,容易達成共識,少分歧。用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文化是“道”?!暗馈苯⑵饋?,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術”,有了方法,有了一起“謀事”的基礎。

我們企業(yè)也建立了一套文化,有自己的文化管理思路、視野和方法。我們的文化是“知音文化”,我們的管理是“知音文化管理”。

(一)知音式人際關系

對于知音文化管理來說:管理的本質,就是怎么管好人的情感和情緒;就是怎樣讓他人有情感而自己又沒有情緒。換言之,就是研究怎樣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終極關系——知音關系。

1.知音

“知音”,出于伯牙和子期以高山流水的琴曲彼此結緣、傾心的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它已經演變成一個文化符號,象征著人與人之間那種志趣投合、心心相印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人際關系的最理想的境界:彼此有完全的理解和認同。在文學、藝術中,知音的故事歷來都是被反復描摹和刻畫的母題,人們借助于“知音”的形象來追慕那種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就構成了源遠流長的知音文化。

耐人尋味的是,人們?yōu)槭裁纯是笾裟??如岳飛有著名的《小重山》詞,最后感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為什么人們要求有知音來傾聽心事呢?

這里面有一種深刻的文化心理在。人從本性上說是社會性的,人非以個別而是以類的方式生存于世。這個道理我們無法詳細展開論述,簡單來說:人唯有融入群體才能成為個體,群體構成了人之能自我認知、自我實現的決定性的前提。合乎邏輯的結論是,人只有獲得他人、群體、社會的接納、理解、認同和欣賞才有“人味”。人活著,總要有點“人味”。我們用“人味”這個詞兒,說的是人作為人的存在感。那么能接納、理解、認同、欣賞自我者,就被視作“知音”。伯牙和子期,正是因為相互之間有完全的理解和欣賞,才成為“知音”的原型。

我們再仔細分析一下伯牙和子期的知音關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說成為知音究竟需要哪些條件。

其一,知音以人格平等為前提。傳說伯牙本是楚國高官,而子期則是區(qū)區(qū)一樵夫,兩人在身份上差異巨大,卻不妨礙他們做心靈的交流和溝通,說明身份等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人和人的不平等在“知音”中融化、消逝了——不平等,并非凝固的、不可變的。如果伯牙執(zhí)于他高貴的身份,輕視身為樵夫的子期,兩人心靈根本就沒有溝通的契機。所以在知音式的關系中,人才處于完全的、真正的平等狀態(tài)。當然,不容否認,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乃藝術虛構,非歷史之真實。但這不正好說明了在人們的意識、觀念、想象中人和人的關系的知音化,是應當追求、應當實現的圣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