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來到了一個叫做鹿野苑(Sarnath)的地方,在那兒吸收了第一批的信徒。
如今的鹿野苑只不過是印度圣城瓦拉納西的一個附屬小鎮(zhèn)而已。印度人相信,在世界誕生之前,就有了恒河和瓦拉納西。每天有無數(shù)的印度人來到瓦拉納西朝圣、洗浴,哪怕死去也想死在這兒,并在恒河的岸邊焚燒遺體,將骨灰拋灑入永恒的河流。瓦拉納西永遠是那么喧鬧、那么多彩,而與之相比,鹿野苑顯得毫不起眼,仿佛只是一個龐大城市的郊區(qū)而已。
兩千多年前的鹿野苑是一派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佛陀到達這里的目的是尋找他的隨從。
在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子離家后,他的父親曾經派了五位宗室子弟跟隨著他、侍奉他,當悉達多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yǎng),開始吃乳糜的時候,他的隨從以為他放棄了修行,憤然離去。五人來到了鹿野苑的一片竹林中繼續(xù)苦修。悉達多要尋找的就是這五個人。
在鹿野苑,他找到了五位仍在苦苦思索的侍者,并向他們傳授了四圣諦。對于佛教來說,這是一個神圣的時刻,意味著悉達多所領悟的佛法能否準確地傳達給別人。在各種佛教傳說中,這一過程也充斥著種種神跡的記載,仿佛離開了神跡就不會有人相信。
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際打動五位侍從的必然不是神跡,而是悉達多體系中的邏輯的力量。在弗朗西斯·培根之前,人類社會注重演繹而忽略驗證,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依靠苦思冥想而不是試驗來獲得答案,這個答案往往是一整套的理論,只要邏輯上沒有紕漏,他們就認為找到了答案。在悉達多和曾經的侍從之間一定也出現(xiàn)過辯論,以檢驗他理論的可靠程度,當侍從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經得起邏輯考驗的體系時,便懷著喜悅接受了它。
這五人成了佛陀的第一批信徒,并出家為僧,成為佛教史上有名的五比丘。也從此刻開始,佛教的佛、法、僧三寶已經圓滿集結,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也正式成為佛陀。
在鹿野苑,已經成為佛陀的悉達多繼續(xù)傳教,共吸收了約60名信徒。之后,他開始走向全國各地。
如今,從瓦拉納西去往鹿野苑只需要20盧比的車費。我和一位意大利游客攔了一輛三輪助動車,車的后座已經有了三位印度人,我們只能坐在司機的身邊,一邊一個,半個身子探在車外,迎著風散著發(fā)。印度的三輪車價格便宜、行走方便,一公里平均只需要兩個盧比,折合人民幣不到三毛錢。不過便宜的交通工具往往不是專享式的,小小的三輪車招手即停,往往能夠載七八個人。我見過最厲害的司機曾經讓車上擠了十七個人,人們以怪異的瑜伽姿勢堆在車里,卻都談笑風生,誰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