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私、有遠見的央行能保平安
1694年7月27日,英格蘭銀行成立,它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央銀行。但它制定的政策是央行權貴一體化的模式,導致社會財富分配過激,阻礙了經濟發(fā)展?!拔逶禄ā碧柹系闹钦咭源藶殍b,制定了限制央行的美國經濟塑形期的政策。
美國早期沒有央行的控制,但企業(yè)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最有效率的架構體系,即至今還沒有被超越的發(fā)展模式——托拉斯。同行業(yè)及相關行業(yè)聚在一起協(xié)調運作,雖然完全是私營企業(yè),但制度使得它們達成了共同的目標:走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的科技發(fā)展之路。這反而是最優(yōu)化和公正的體系。中國經濟塑形期采取的是財富、資源逐漸壟斷的政策。壟斷一切往往最終限制科技進步,扼殺中小企業(yè)。
同樣,一個國家的經濟設計應該是一種系統(tǒng)性延伸的工程。它需要經濟政策的制定者有非常好的預期能力,可以預期未來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將是什么,可以預期全球經濟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這種預期的建立,實際上并不困難。
比如,目前全球發(fā)達國家正進入前所未有的老齡化時期,而中國經濟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財富分配加速度不平等的時期。所以,貨幣政策的制定者更應該致力于使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保持高速狀態(tài),同時全力推進財富分配向中低收入階層轉移。這時候,中國真正面臨的最大的災難性問題,還是重復1998年的經濟改革,人為地降低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然后推動經濟體系的改革。這樣一來,真正的結果是少部分人獲取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財富?,F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再次被人為地降下來,表面上是為了大量中國居民能夠購買房子或者是穩(wěn)定通貨膨脹率。但是,在全球性老齡化和中國財富分配懸殊的背景下,這些經濟政策會導致中國經濟陷入災難性的大蕭條。最終,中國社會還是會重復1998年改革的結果,再次循著一個“少部分人獲取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財富”的法則,大部分中國人在所謂的改革中,再次扮演被社會改革最終邊緣化的角色。
一個合格的中央銀行必須知道未來全球經濟和本國經濟將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必須知道未來全球資產價格和本國資產價格的走向。如果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和經濟學家們茫茫然不知道未來經濟會發(fā)生什么,那么中央銀行和經濟學家們是不應該存在的。這就好比一個不懂得航海的人一定要帶領大家去遠航,這樣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如果大家各自選擇不同的方式去遠航,結果就會有好有壞。所以,一個糟糕的中央銀行和一群茫茫然不知道未來經濟是什么樣的經濟學家們,是人類社會的致命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