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道揚鑣(2)

易中天中華史:國家 作者:易中天


12 

至于道德,則是最理想的組織力量。有道德,人就是萬物之靈。他也就有家有國,有安身立命之本。

君主是核心,道德是力量,國家是歸宿。國家與人,就這樣焊在一起。

這跟西方不太一樣。

西方人也要國家,卻未必一定要君主。古希臘的城邦是沒有君主的。羅馬人,從他們趕走最后一任部落王,到產(chǎn)生第一位君主奧古斯都屋大維,中間竟隔了近五百年,

13 

而且那皇帝還要自稱“第一公民”。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居然寧肯要三個郁金香球莖,也不肯要一個國王。獨立戰(zhàn)爭后的美利堅人,則不但不要國王,就連統(tǒng)一的國家都不想要。實在拖不下去,才勉勉強強開了一個制憲會議,再磨磨蹭蹭地選出第一屆聯(lián)邦政府和總統(tǒng)。

可見,西方人對待君主的態(tài)度,是可以要,也可以不要;有的要,有的不要;有時要,有時不要。不像我們,自從有國家就有君主,只不過秦漢以前封土建國,秦漢以后天下一統(tǒng),但都是君主制。直到辛亥革命前,還有立憲派主張保留一個皇帝,哪怕形同虛設(shè),只是橡皮圖章。

西方人也不認為國家跟道德有什么關(guān)系。在他們那里,道德是歸宗教和上帝管的。國家需要的是法,社會需要的是013德。所以,他們的國家可以有多種模式。直接民主、寡頭政治、政教合一、君主立憲、聯(lián)邦邦聯(lián)、稱王稱帝,不但一一試來,而且并行不悖,愛怎樣就怎樣,喜歡誰便是誰。

顯然,當世界各民族開始建立國家,他們就站在了文明的大門前,也站在了歷史的岔路口。

之后,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很難說誰有道理誰沒有。實際上,西方人也經(jīng)歷了君主制時代,而且至今還有名義上的王國。同樣,荀子不厭其煩地解釋“為什么要有國家和君主”,則說明它在當時其實已經(jīng)成了“問題”,而且事情也并不像荀子講的那么簡單。比方說,氏族和部落也是群體,為什么非得變成國家?

何況世界各國的誕生原因、存在方式和發(fā)展道路,也大不相同。有君主的,也有民主的;有獨立的,也有附庸的;有分出去的,也有合起來的;有打出來的,也有談出來的。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道路的選擇不會無緣無故,沒有誰會拿自己的命運開玩笑。

與其論是非,不如找原因。

那就先看人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