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該去死(2)

易中天中華史:青春志 作者:易中天


鉏麑肅然起敬。

據(jù)說,深受感動的鉏麑當時喟然嘆息:孤身一人也不忘恭敬的趙盾大人,是可以為民做主的??!這樣的人,也是可以謀殺的嗎?不可以。

實際上,真正該死的不是趙盾,而是晉靈公。作為歷史上有名的荒唐君主,他晝思夜想的事情除了吃熊掌,就是搜刮民脂民膏來裝修自己的宮室;樂此不疲的游戲,則是站在高臺上拿彈弓射人,看行人躲避彈丸尋開心。公元前607年,即春秋時期的魯宣公二年某日,僅僅因為熊掌沒煮爛,他就把廚子殺了,裝在簸箕里往外扔,結(jié)果被趙盾撞見。身為“一國總理”,趙盾當然不能不聞不問;而靈公做出的反應,竟是派出殺手把趙盾做掉。

這時的鉏麑,有點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

自從冤魂顯靈,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便陷入困境。因為他明確得知:父王是被謀殺的,兇手則是自己的親叔叔。動機,是因為覬覦父親的王位,垂涎母親的美色。更可惡的是,奸人已經(jīng)得逞,父王卻在地獄里受盡煎熬。

這很不好辦。

是的,作為人子,哈姆雷特應該拿起復仇之劍;作為臣子,他卻不能謀殺國君,更不能謀殺母后。謀殺他們,是以惡抗惡;不報父仇,是姑息養(yǎng)奸。他甚至也不能自殺,因為那是逃避責任??磥恚蠹s只能“茍活”。但,肩負重任的他,茍活在世間又有什么意義呢?

于是,殺不殺叔王,就變成了殺不殺自己。他也只好自問:我為什么要活著?該不該活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么?

這就有了著名的“哈姆雷特之問”──

活著,還是去死,這是個問題。

8

鉏麑同樣陷入兩難:命令必須服從,忠良不可殺害。殺害國之棟梁,是不義;違背君主之命,是不忠。要么不義,要么不忠,鉏麑該怎么辦?

他選擇了自己去死。

進退兩難的鉏麑一頭撞到槐樹上,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自殺的刺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