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怎么回事?扮演社會大變革的缺席者,甚至可以說是反對者角色的某些精英們,這時才大夢初醒:他們的保守思想與勞苦大眾的激進求變心態(tài)已經形成巨大的鴻溝。
由于缺少政治體制的改革,缺少監(jiān)督制衡的機制,社會財富的分配極不公正。勞動大眾渴望正義、要求清算特權階層的心理越來越強。沒有機會時,他們表現(xiàn)出無可奈何的政治冷漠;然而,一旦機會來臨,清算的心態(tài)總體爆發(fā),猶如洪水決堤,一瀉千里。
戊戌變法失敗后,立憲派掀起了立憲運動,希望在中國推行君主立憲。而以中山先生為首的會黨革命者則主張推翻清廷。同盟會成立后,革命派致力于運動會黨、新軍起義。顯然,立憲派的知識分子們,永遠是歷史的配角。普通知識分子手中無權怎么實施改革?頂多可以做改良的呼吁者而已;反之,革命卻是老百姓可以做的,確切一點說,是公民的一種天賦人權。當執(zhí)政者阻斷改革時,剩下唯一推動社會前進的途徑,就是人民的革命。
《辛丑條約》簽訂后,列強加緊操縱中國的政、經命脈,清廷完全拜倒在洋人腳下。庚子之變的次年(1901),陸續(xù)推行新政,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新政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練兵,這是清廷茍延殘喘的一劑強心針,說不上多大歷史意義。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群眾的抗租、抗糧、抗捐稅、搶米、反洋教等斗爭也急劇高漲。
到了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清廷組成了皇族內閣,大權集于皇親貴戚之手,明擺著昭示立憲派的努力化為泡影,立憲派內部隨之分化,一部分人開始向革命派靠攏。此后,為抗議清廷借“鐵路干線國有”之名向列強出賣鐵路權益,西南又掀起了保路運動。各省聞風而動,清廷從湖北調兵前往四川彈壓,湖北方面趁機發(fā)動了武昌起義?;首鍍乳w和強制推行鐵路國有化,這兩項行動,均發(fā)生于1911年5月,姑且不論這兩項行動之動機善惡與否,其客觀效果則顯然一無是處,深化了滿漢矛盾,擴大了央地分歧,激發(fā)了官民沖突,純屬作繭自縛、引火燒身,可謂一竿子打翻了滿船人。
武昌,爆發(fā)了一場比廣州起義發(fā)動得更倉促、領導得更薄弱、組織得更混亂的軍事起義,可就是這樣一場小規(guī)模的新軍起義,卻瞬間撬動帝國全局,立時各省騷動,群起效尤,局勢變得不可收拾。泱泱大清國搖搖欲墜,終至全面癱瘓、土崩瓦解。離它輕易挫敗黃花崗起義還不到半年的時間,國內攻守之勢已幡然大變,各省官情民情竟判若云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