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遠大理想,攀登科學高峰[1] (
2012年5月19日)
同學們好,老師們好:
我在北京地質學院學習近8個年頭。畢業(yè)以后,我時常想念我的母校。今天能回到學校看望大家,覺得像回家一樣,心里特別高興。
先講一件事情,就是晚上《新聞聯播》播發(fā)了我們學校登山隊攀上珠穆朗瑪峰頂峰〔1〕的消息。我向學校表示祝賀,向登山隊員表示祝賀。
我想,大家一定非常高興。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只要不畏艱苦和挫折,就一定能夠達到光輝的頂點,這應該是我們的傳統。
一
擔任領導工作以后,我一直沒有忘記對科學的關注,直到最近我還在思考地球科學的發(fā)展方向。上個月,我到冰島考察火山和地熱,在赫利舍迪地熱電站〔2〕與數十名當地地質工作者和聯合國大學地熱學院的學生座談,當時我講了我多年思考的地質科學的研究方向,我把它概括為六點。第一,地球、環(huán)境與人類的關系。如果再大一點,還應該包括天體。第二,地質構造,特別是板塊運動給地殼帶來的變化。第三,礦產資源和能源,尤其要重視新的實踐與理論。
地質科學要同經濟、社會、環(huán)境緊密結合,主要表現在合理開發(fā)、利用、保護和節(jié)約資源,實現資源的永續(xù)利用。有人說,頁巖氣〔3〕的開發(fā)與利用可能改變世界能源格局。美國頁巖氣開采已經到了實用地步。一些天然氣很豐富的國家由此感到憂慮。我們國家具備頁巖氣的儲存和開發(fā)條件,但是它的開采技術及對環(huán)境的影響很復雜,對管道輸送的要求是很高的。在礦產和能源開發(fā)利用的理論和實踐上,不要局限于書本,而要不斷地探索新的實踐和理論。第四,地質災害與防治。這已經成為涉及人民利益的重大問題。從汶川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無一不與地質災害有關。但是有效的預報、預防和治理,我們還差很多。在指揮汶川地震搶險的過程中,我對此深有體會。在舟曲發(fā)生泥石流以后,我又認識到,從甘肅到四川直至云南,這一帶由于地質構造等原因造成巖石的崩塌,再加上多年的沖積物堆積,有許多沖溝都有突發(fā)泥石流的危險,必須提早預報、提早防治。第五,現代科學在地質學的應用。我上大學的那個年代,從大的方面講,地質學的綜合性主要表現在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的結合,地質勘查工作運用遙感、測試、鉆探、掘進等技術手段?,F在看來不夠了,它要涉及天體、地球、環(huán)境、生物的變化和相互作用以及信息、航天、海洋、生命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
第六,地質科學要開發(fā)新的領域。過去講微觀,小到原子、分子,現在不夠了,要研究粒子。過去講宏觀,是由地殼到地球深部,現在也不夠了,宏觀要研究天體,大到宇宙。過去講古生物只研究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現在還要研究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人、環(huán)境、地球、天體構成一個整體。因此,我主張地質學專業(yè)要開一些新的學科,比如氣候學,特別是古氣候學。劉東生老師在研究黃土成因的時候就大量利用氣候學的原理。他對我講,當時西南聯大地質專業(yè)的課程中就有氣候學這門課。
我之所以跟大家講這么多,就是想說明,只要有地球存在,只要有人類存在,只要人類在發(fā)展和進步,地質學就不會枯竭。地質學不是一門簡單的科學,而是一門深奧和博大的科學。有志的青年們要為這門科學而獻身,利用這門科學為祖國和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