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的艱苦努力(4)

反復:再造共和的艱辛 作者:張華騰


1907—1908年間的粵桂滇起義?萍瀏醴起義發(fā)生后,清廷受到很大震動,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革命黨人。由于認定孫中山是罪魁禍首,清政府向日本政府交涉,要求日本政府驅(qū)逐孫中山出境。1907年2月底,孫中山不得不離開日本。但這并不能阻止孫中山前進的步伐,3月下旬他到達越南河內(nèi),在河內(nèi)甘必達街61號設立革命的總機關。隨后在河內(nèi)、海防、南圻等地相繼成立同盟會分會,在華僑中募集資金,準備繼續(xù)發(fā)動起義。在一年期間,孫中山共發(fā)動了六次武裝起義。分別是1907年5月的潮州黃岡起義,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義,9月的欽州防城起義,12月的廣西鎮(zhèn)南關起義,1908年3月的欽廉上思起義和4月的云南河口起義。其中潮州黃岡起義受到了廣泛關注。香港的《中國日報》給予報道:“此次會黨起義,旗號大書革命軍字樣,又遍貼告示,內(nèi)載游手好閑者殺,強買強賣者殺,奸淫邪盜者殺,吸食洋煙者殺。尚有多款未詳,并令各生理如常交易云。又聞該黨頭目居住協(xié)臺衙兩天,到黃岡城里人眾擁擠,有人到衙口游觀,即問爾要入會否?如要即入內(nèi)掛號,領取衣械,如不入會,即去謀生理,不可游閑?!边@些起義,在當時雖有一定的影響,但多因準備不足,冒險從事,把會黨作為起義的主要力量,結(jié)果都歸于失敗了。起義的失敗促使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重新審視失敗之原因,1908年夏秋季間,在總結(jié)革命失敗的經(jīng)驗時,孫中山認為僅僅利用會黨是不夠的,開始認識到尋找新的革命力量的重要性,這就為以后利用新軍做了鋪墊。

與此同時,光復會也在浙江開展武裝斗爭。1907年7月,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等在安慶率領巡警學堂學生起義,刺殺了安徽巡撫恩銘。由于缺乏準備,在清軍的反撲下,很快失敗。女革命家秋瑾準備聯(lián)絡會黨響應,由于劣紳告密,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08年11月,安徽新軍炮營隊長熊成基率新軍馬炮營起義,也因寡不敵眾,歸于失敗,熊逃亡日本,1910年1月在哈爾濱遇害。

1910、1911年兩次廣州起義?1908年4月河口起義失敗之后,接連的失敗考驗著孫中山的革命毅力,他在致宮崎寅藏的信中說:“自河內(nèi)以后,已決不再輕舉,欲暫養(yǎng)回元氣方圖再發(fā)。”這也不無表達了孫氏之頹唐。但是時間到了1910年,中國社會淤積已久的矛盾不斷得到釋放,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鉤心斗角,立憲派連續(xù)發(fā)動3次大規(guī)模的請愿速開國會運動,民眾抗捐抗稅斗爭和搶米風潮此起彼伏。據(jù)統(tǒng)計,全國民眾自發(fā)的反抗斗爭,1906年為199次,1907年為188次,1908年112次,1909年149次,1910年266次。(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第一編(下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頁。)這表明清廷的統(tǒng)治危機進一步加劇,孫中山認為再次舉行武裝起義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決定再次發(fā)動起義。

1909年10月,同盟會在香港建立南方支部,由胡漢民擔任支部長,作為領導南方革命的總機關,并立即著手籌備發(fā)動廣州起義,決定1910年正月元宵節(jié)前后舉行起義。這次起義由趙聲主持,因為趙聲在廣東新軍中頗有威望;倪映典擔任新軍各營聯(lián)系工作,倪長于煽動,又精力殊絕。起義制訂了較為完備的計劃,且籌有較為充足的經(jīng)費。但由于起義領導人遭到清軍的算計,起義失敗。清廣東地方政府偵察到革命黨人的新軍起義計劃,派人假借商談反正,倪映典信以為真,被誘騙入清軍營中,遭到殺害。倪映典被殺,起義軍群龍無首,失去了指揮,造成整個隊伍的混亂,廣州新軍起義失敗。胡漢民總結(jié)了失敗的教訓,認為:這次新軍的失敗,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訓,便是有了好的軍隊,還要有好的指揮,若完全靠軍隊自己去指揮革命,是不行的。廣州新軍起義的失敗,致使少數(shù)革命黨人心灰意冷,一些革命黨人滿懷憤懣,走上暗殺的道路。孫中山則愈挫愈勇,先是著手整頓黨務,再就是振奮大家的精神,不要灰心,要再接再厲,以利再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