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等劉靜庵回答,年輕的胡瑛慨然答應:“好,我愿與你同去!”
胡瑛(1886—1933),原名祖懋,字敬吾,后改名瑛,字經(jīng)武,號宗琬。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湖南桃源。1903年入長沙經(jīng)政學堂讀書,在黃興等人影響下傾向反清革命,并與革命同志結黨暗殺劣紳王先謙未遂,被開除學籍。他得到曹亞伯之助,逃赴武昌,經(jīng)黃興介紹到武昌新軍第八鎮(zhèn)當兵。1904年2月,年僅18歲的胡瑛參加了黃興、宋教仁等人組建的華興會,成為該會最年輕的骨干分子。7月,參加了劉靜庵、張難先等人在武漢發(fā)起的科學補習所,被選為總干事。他與同鄉(xiāng)宋教仁、覃振一起,被稱為“桃源三杰”。
鑒于劉靜庵體弱多病,王漢決定與胡瑛一起擔負此項刺殺鐵良的使命。他們最初設想在鐵良必經(jīng)的路上埋置炸彈,但沒有成功。
他們轉而設想,等鐵良到達漢口時,打通地方軍警關節(jié),混雜在歡迎的隊伍中,對鐵良予以槍擊。
但這個謀殺計劃,立即遭到劉靜庵的堅決阻止。
劉靜庵分析道:“君居武昌日久,人多識君面目,此事成功與否,清兵必指名索捕,豈不累及親屬?”
他認為,在湖北實施刺殺,將會影響未來在武昌起事的大局,故建議在省外對鐵良進行刺殺。
王漢也擔心自己家人受到牽連,故與胡瑛商議,決定先赴火車必經(jīng)的河南彰德(今安陽),等候鐵良北上,在此地將其刺殺。
這樣,王漢與胡瑛二人攜帶鸚鵡洲所藏的手槍,匆匆北上,趕赴河南彰德預備行刺。
離開武漢北上之前,王漢與新婚不足一個月的妻子高氏道別。他說:“夫妻原以恩義結合,君無負我,而我將以老母累君,若何?”高氏不知此行即為永訣,以盡心侍奉相答。王漢大為感動,更不忍相告,只好留詩作別,慷慨出走。王漢給妻子的離別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