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越多會越孤獨嗎?(3)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 作者:程浩


假如評價一本書的價值是用“高檔”、“低檔”和“中檔”的“三檔制”評價體系的話,那么怎樣的書能算作“高檔”的范本?怎樣的書能算作“低檔”的教材?怎樣的書能算作“中檔”的典型呢?“三檔制”的評價體系又是以什么為衡量標準的呢?制定這些標準的人又是代表誰的呢?這些人能不能代表這個國家(我就不說世界了)的大多數(shù)人?或者說,制定標準的這些人能不能告訴全中國的閱讀者,什么是“高檔、低檔、中檔”的書籍?如果我們按照問題一的坑爹邏輯來說,那是不是年代越久遠的書就越“高檔”?那是不是曹雪芹比莫言更“高檔”?是不是吳承恩比曹雪芹更“高檔”?是不是李白、杜甫比吳承恩更“高檔”?是不是孔子比李、杜更“高檔”?那是不是甲骨文在國人的品位史上已經(jīng)到了“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至尊級“高檔”了?

一本書的價值是不能用具體標準來評判的,因為找不到一個能讓眾人都心服口服的統(tǒng)一標準。假如我覺得曹雪芹就是個屌絲(不用打引號)青年整天瞎YY,那也沒什么不對的,因為那是我心中的衡量標準;假如我覺得安妮寶貝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里程碑(上帝~原諒我吧)式的重要意義,那同樣無可厚非,因為那還是我心中的衡量標準。如果非要說有一本書是全國人民公認的“高檔”,那很可能只有《毛語錄》了。

其實,人們經(jīng)常討論哪本書更“高檔”,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喜歡那本書,而是因為他們幻想成為讀過這本書的人。也許是某一天,她騎著自己兩千塊錢的愛瑪電動車回家,路過街邊的星巴克時,透過玻璃櫥窗看見一位與自己年紀相當?shù)墓媚?,喝?6元的意式咖啡,提著3600元的LV,穿著36000元的Dior,開著360000元的MINI Cooper,碰巧對方桌上擺著一本張愛玲的《金鎖記》。于是她便想當然地認為張愛玲和那些明碼標價的商品一樣很“高檔”了,她也想成為玻璃櫥窗里那樣的人,可是從哪開始呢?買一杯咖啡嘗嘗?不行,喝一次就沒了,太費錢。買一個LV的包包?不行,那可是自己一個多月的工資。買一件Dior穿穿?不行,自己的房貸還沒著落呢。買一輛MINI開開?呵呵,沒錢!

所以說,讀什么書是次要的,核心目的是想成為讀過這本書的人。不管是張愛玲還是張小嫻,都不過是一本書而已。這個社會不會將書分為三六九等,但是一定會將讀書的人分為三六九等。

凡事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人為地將一本書看作所謂的“高檔”,其實是自己將自己貶做了低檔。是的,不用加引號,低檔就是低檔。

從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與個人的價值觀縮影。從什么時候開始,一本書的內(nèi)容已經(jīng)不再是我們所關(guān)心的了,而是關(guān)心當我們拿起這本書時,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姿態(tài)是否優(yōu)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