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別把這一切當做理所當然
在英語中有一個短語叫“Take it for granted”;日常使用當中,常說,“Don't take it for granted.”意思大約是,“別想當然”,或,“別把這一切當做理所當然”。這是我在聽聞一切英年早逝的不幸消息之時,最容易想到的詞。
“程浩”、“魯若晴”……面對他人的病痛和不幸,我們用鼠標在微博上點擊關注,用鍵盤敲擊祝福,哀悼,然后呢?——我們總是如電影散場一般,紛紛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像熨平襯衣那樣,埋頭一寸一寸處理各自命運的褶皺:疲憊而繁忙的工作,密密匝匝的生活,宿醉或熬夜后,迎著冰涼的晨曦頭痛欲裂地走上街道……我們化為洶涌人潮中的一滴水,總是容易忘記,我們曾在某個時刻,對死亡有多么敬畏。
我也尚年輕,沒有什么資格在這里對生命的曲折和意義做一番說教——想必每人心中自有解讀。沒有人會整日盯著墻上的鐘,但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攫取我們的生命;在我們加班熬夜,飲酒過度,透支精力,飲食不律,缺乏鍛煉……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傲慢地默認我們健全的四肢、器臟,完好的發(fā)膚,一切都是來自理所當然。患上殘疾或絕癥的概率,與自己無關,我們偶爾抱怨一下自己的鞋有點不合腳,但從未想過世上有一出生就沒有雙腿的人。當有一天我們不小心割傷了食指,才發(fā)現(xiàn),平時我們甚至沒有注意到食指的存在,割傷后卻仿佛處處都在碰到食指;原來健康是這么被上帝恩寵的事情,卻被我們忽視。我們可能從來沒有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有多么幸運,生而一具健康的身體,而且一直健康到今天。
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直到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它不是。
從前當我在遭遇低谷的時候,我也不過是放任自己在情緒中起起伏伏,無助茫然,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那一個。那種時刻,我也從來沒有這樣去換個角度想想:假設自己渾身被插滿醫(yī)用導管,無法進食,無法起身,靠輸液維持生命,日復一日躺在病房,困在一具被手術刀和化療折騰得生不如死的身體里,然后有一天被醫(yī)生告知,今天將是自己的最后一天;或者委婉一點說,活不過下星期。
這樣去思考,令我回憶起史鐵生老師曾在他的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那些年我們倆常一起在這園子里呆到天黑,開懷痛罵,罵完沉默著回家,分手時再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笔堑?,老話還說,“我們所浪擲的今天,是太多人盼望不來的明天”。
我想,命運猶如一座熙熙攘攘的車站,我們摩肩擦踵,都在等候著什么。一些安息者提前起身離去,踏上了去往另一個世界的列車;而我們還留在座位上繼續(xù)等候,無所事事翻閱報紙,發(fā)呆,或是撕開零食,以為我們的列車還早。
或許真的還早,或許又不是。
無論怎樣,愿我們都能耐心地享用我們還停留在這個世界里的每一刻,在屬于我們的那一趟列車到來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