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逃亡(8)

異域孤軍沉浮記:最后逃離大陸的兩支國民黨軍隊 作者:曹學思


次日早晨,部隊開拔。官兵徒步行進,眷屬和平民由法方派車運送,14日至17日先后到達那丁、先安和鴻基。部隊每行六十里或天黑時,即就地露營。沿途受到法方數(shù)次的苛細搜查,所需給養(yǎng)未能逐日配發(fā),人們多忍饑挨餓而行。

12月18日這支失去指揮官的國民黨殘軍部隊抵達蒙陽,法方指定所有部隊集中在此待命行動。除黃杰兵團官兵外,當時隨行的還有湘桂地方團隊游雜、警察、流亡學生和平民。

蒙陽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屬低洼盆地,即使大晴天也只有中午才能見一絲陽光,故名。

蒙陽原來是煤區(qū),建有房屋。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被盟軍的飛機全部炸毀,采煤的重心移至附近的鴻基與錦普,現(xiàn)在成為一座廢棄的煤礦,既沒有房舍也沒有水電。人們初到時,只見荒煙蔓草,荊棘叢生,殘磚破瓦,蚊蠅逞虐,蛇鼠結隊而行。第一兵團所屬各部隊即被法方指定集中在此。

殘軍到達蒙陽之后,即逢越北的雨季,霪雨連綿,半月不開,陰濕奇臭。兩萬多人不分男女老幼,被指定擠迫在一塊不過二千公尺周圍的廣場上,接受殘酷的煎熬。大家比肩接踵,利用僅存的被單、麻袋和一些竹枝野草,支架小棚,聊以遮蔽風雨。

主食由法方提供,每人每天米4兩(實際上就是每天兩小碗稀飯)和少許腐臭的干魚,每十人發(fā)牛肉罐頭一件。因為缺乏淡水,他們便汲取海汊里的水來燒飯,苦澀難以下咽。這樣的生活,仿佛把他們帶到了“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

入越之際正值殘冬,殘軍逃亡途中所有團體與個人的被服裝具,幾損失殆盡。越北的氣候,此時就如長江流域的深秋,早晚寒意甚濃,沒有御寒的衣服,人們于是摘取樹皮茆草作圍裙,或者燒火取暖,坐以達旦。因此病患人數(shù)激增,又不能作有效的救治,人員死亡不斷。隔河小山上不斷增添新冢。

然而,他們的遭遇畢竟比后來進入野人山的李國輝部要幸運多了。李國輝的部隊是真正的死亡之師,也是虎狼之師。他們置身于陰影之中,但是睜著眼看死亡與光明。他們的思想邏輯在歷經(jīng)各種死亡的考驗后變得簡單而又堅定,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勇敢地面向陽光!人只有經(jīng)歷過極度的痛苦與絕望,才能煥發(fā)起對生命真摯熱烈的愛,從中體驗到充盈與幸福。黃杰的部隊由廣西戰(zhàn)場直接逃入越南,向法軍繳械,得到了他們的保護,暫居荒蕪的蒙陽。他們就像一群卸去負擔的小綿羊,眼前突然出現(xiàn)了些許的干草,內(nèi)心重又涌動起生命的激情。他們的生存壓力要稍小一些,當然生命也脆弱了許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