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節(jié) 土地共有制(12)

解放土地:新一輪土地改革 作者:蒲堅


土地信托化的過程正是利用信托的集合分享和三權分離原理將非具象化、非量化的公有土地,憑借信托登記、合同、委托人大會等一套法定表述系統(tǒng),將土地資產間接地具象化、量化到每一個農民,又通過信托的金融功能和間接知識集成平臺,讓僵化的土地資產活化成既可攜帶的財富,又可交易的標的,這與僅僅從自然的土地里釋放價值能量,存在著本質的區(qū)別。也就是說土地本質不是資本,資本是蘊藏在土地中一種隱性的活化能,是能夠增值新價值的活化能,信托化將它轉化顯現(xiàn)出來,并讓農民分享。

資本一詞原與“大腦”同義,間接揭示了資本與知識密不可分,二者妙不可言,深不可測,要使資本能夠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沒有知識的幫助是不可能的。只有知識才能觸摸到資本的秘密和存在。土地信托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土地知識化的過程。

土地信托化完成了土地具象化、量化的共有制,既是一種所有權的重建,也是一種法律秩序的認證。其過程與其說是設計出來的,不如說是被發(fā)現(xiàn)的。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能根植于農民的信任和信仰之中。因此,土地共有制必須基于 3個要點:設身處地地從農民的角度看問題并和他們站在一起;團結和兼顧利益相關者,開宗明義,土地共有制改革有利于釋放經濟潛能,不僅有利于農民,而且能夠讓全社會的所有人獲益;土地共有制的改革既是理念和方法上的嬗變,更是法律秩序上的挑戰(zhàn),是一項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必須有與之匹配的法律秩序和法律監(jiān)管。也就是說,必須有人民的法律來護航。

(一)土地共有制實現(xiàn)了產權主體多元化

1978年,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實質上是把農村土地產權初步分解為土地所有權和土地經營權,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依然歸屬農村集體,土地經營權則交給了農民。土地承包制經過幾十年的完善,農民不僅依法擁有土地經營權,還擁有受益權和一定的處置權,從而使農村土地制度初步具備了現(xiàn)代產權制度的某種形態(tài)。

土地共有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需求新格局,意圖讓其產權主體多元化和多產權包容性共生,從理論認知的層面上解決農村集體產權地位虛置、效率減損、利益不均等問題。在現(xiàn)有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過程中,很多農村將農村集體財產一分而光,使農村集體在經濟實體上徒有虛名,不再是有效的經濟單位,在雙層經營體制中也無法擔負起應有的責任。而土地共有制清晰地劃定農村、村集體和農民的責權利,轉變有分無統(tǒng)的土地經營體制,明確農民集體是農村土地的所有權者的合法地位,保障農民集體對集體土地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合理利用農村集體土地,進一步明晰農民的產權地位,保障農民土地經營權。從而在產權共有的基礎上,重建農民土地個人所有制,讓公平、效益、權利在重建中得到彰顯,自由的個性得到釋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