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私塾形式有:
一、教館(或稱坐館),請老師到家里教學。
二、家塾,老師在家里辦學。
三、義學(義塾),地方或家族在寺廟辦學,教窮人家子弟。
這些私學從事啟蒙教育,教授識字、寫字和基本知識,學生基本上在5~20歲之間,以《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四書》為教材。在這些地方能學到一些東西,但這些私學強調死記硬背,而且體罰嚴重,嚴重地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私塾一直堅持到民國時期。
除上述官學、私學外,清代還有一種非正式的官學,叫書院。書院以往為私人創(chuàng)辦,有的由士紳開辦,設于名勝之地。清初,因為統治者害怕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漢族知識分子利用書院宣傳抗清思想,乃明令禁止,到雍正十一年才重新允許辦書院。由于國家的支持,清朝的書院發(fā)展很快,由省發(fā)展到州、府、縣,大約有4000所左右。書院的領導是山長,學生是已進宮學的生員和尚未進宮學的童生,選拔首先通過各州縣的考查,再經過省道員和布政司的考查。清朝書院絕大多數成為科舉考試的預備學校,但乾嘉時期,部分書院成為樸學講研之地,在經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貢獻。從乾隆后期開始,書院開始衰落。山長濫竽充數,但向學生索取束脩,月課不行,濫用講席……光緒二十二年后,山西、江西一些書院開始裁減詩文教學,增加近代科學文化課程。禮部要求各省效仿。光緒二十七年,清廷下令全國書院完全改為學校。
咸安宮官學招生的對象是八旗官員子弟。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這所官學學習的學生,如果不是名門顯貴之后,那一定是達官子弟。
咸安宮官學是當時京城最好的學校。這所學校實際上是一所國家高級干部培訓學校,實際上是一所官員后備學院。
在當時,類似于咸安宮官學這樣的學校在北京的皇城里還有一個,叫景山官學。景山官學同咸安宮官學一樣,也是因為其辦學位置在景山內而得名。在這里面讀書的學生則與咸安宮官學不同,這里的學生都是內務府的子弟。
由這兩所學校的位置和它們所招收的學生來源可以看出,咸安宮官學的名聲要比景山官學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