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位和商鋪眾多,仿佛云彩一般,
他們帶來亞麻織物和桑樹皮做的紙,
或是向前驅趕著母雞和乳豬。
條條道路上,遍布著刷子和簸箕——
各種家什不可勝數,簡直難以用紙記錄。
一位老者管理著這場繁忙的交易,
每個人都對他的一言一行心懷敬畏。
他謹慎小心地比較,
對交易物品一一檢查,
在他的手中慢慢翻轉。
當然,城市的市場更為廣闊,吸引了半個大陸的商販。西南亞商人將位于泉州的港口與印度尼西亞的香料群島、印度洋群島連接起來,然后從這些地方向中國所有城鎮(zhèn)輸送進口商品。為了支付其費用,家庭作坊生產出絲綢、瓷器、漆器和紙張,其中最成功的那些作坊進一步升級成工廠。甚至在村莊都可以購買到書籍這一類原本近乎奢侈的物品。到了公元11世紀40年代,雕版印刷生產出數百萬冊相對廉價的書籍,這些書籍隨后大量發(fā)行,甚至進入平民百姓手中。當時中國的文化水平可與1 000年前的羅馬相抗衡。
然而,最重大的改變是在紡織和煤炭行業(yè),準確地說是在那些推動了18世紀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活動領域。11世紀的紡織者發(fā)明了腳踏繅絲機,1313年,學者王禎在其著作《農書》中描述了一種大型紡紗機,可以用畜力或水力帶動。王禎批注說:“這種機器成本比它所代替的女工成本要便宜得多,可以應用于中國北方生產麻布的大部分地區(qū)?!蓖醯潓⑺募夹g記錄用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借以抒發(fā)他的震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