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人交談聽起來是一個非常直接的過程:一個人說,另一個人聽,然后兩個人互換角色,幾次之后,交談結(jié)束。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對方的意思,而且也感覺對方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就是這樣嗎?
可是,你所說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表達(dá)的嗎?而你所聽到的,又是對方真正想表達(dá)的嗎?
這句話可能有點繞,設(shè)想一下,如果有一種數(shù)字傳輸手段,可以將我腦海中的想法以同樣的形式直接傳送到你的腦海里,豈不是很美好?
當(dāng)然了,這只是假設(shè),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可以使用的只有詞語。我們可以口頭傳輸,也可以筆頭傳輸,這就是人與人溝通的媒介。
到此為止,聽著也還是不錯,對不對?
可是,問題出現(xiàn)了:我們對于同一個詞語未必有同樣的理解。我選擇的詞語經(jīng)過了一系列過濾器的篩選,比如:語言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社會地位。
因此,一些看似沒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對我們來說就有了某些特殊意義。而當(dāng)你聽到這些詞語的時候,你也會經(jīng)過一系列的過濾,然后才最終理解其含義。你看,我使用某個詞語表達(dá)某個含義,雖然你聽到的是同一個詞,可是,你的理解就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我可能會說,“今天很熱”。我在菲尼克斯(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地區(qū)長大,因此,和一個來自阿拉斯加州的人相比,“熱”對于我們就有了不同的含義。如果這個人來自喬治亞州,那么他/她的理解(他/她對于熱的理解可能多了潮濕這層含義)又會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維模式,也就有著不同的“過濾器”。
同一個詞語,通過不同的過濾器之后就會有不同的意義,這就為有效的交談設(shè)置了障礙。所以,了解這些過濾器,對于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