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長波周期中的新技術革命的客觀要求
人類始終在欲望中掙扎,所作所為無不是在尋找突破自然約束的路徑。當欲望受制于約束,經濟便衰退;當欲望突破約束,經濟便繁榮。概括而言,突破約束的法則有兩個:一是靠天,二是靠人??刻?,即找到更便宜的資源;靠人,即開發(fā)更先進的技術。自我的人類更愿意通過技術的創(chuàng)新,或者說也只能通過技術的創(chuàng)新來構建欲望的軌跡。這種欲望足以形成一場大革命,從而對舊秩序產生致命的沖擊。
新技術革命的重要性要站在通過大革命打破舊秩序的高度來理解。周期理論中的長波即是技術革命能量聚集與耗散交替的過程,它對人類生活已經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熊彼特認為,長波的標志就是主要技術發(fā)明及其應用和生產技術的突出發(fā)展,長波周期有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4個階段。隨著政府干預的強化,衰退漸失,蕭條延長,復蘇滯后。但從經濟活動的實踐來看,走出衰退,轉入復蘇的是技術,而不是其他。也就是說周期是人類自我的救贖,而非外在的救世主。
范杜因于1986年在《創(chuàng)新隨時間的波動》一文中考慮了截至1973年的長波,指出前三波的各個階段的主導技術創(chuàng)新分別是紡織機與蒸汽機,鋼鐵和鐵路,電氣、化學和汽車。陳漓高與齊俊研于2004年在《技術進步與經濟波動:以美國為例的分析》中指出,第四波的后兩個階段以汽車和計算機為主導,并明確提出以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和信息產業(yè)為主導的第五波第一階段的繁榮期自1991年開始。
近20年的經濟走勢表明,到了2005年,第五波繁榮期結束。之后兩年虛擬經濟的泡沫掩蓋了真實周期,但沒有改變周期進入衰退期的事實。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表面上看是因為房地產泡沫,本質上是資源價格高企與技術創(chuàng)新停滯的必然結果。在移動互聯網大行其道之前,信息化因為其成本與收益不匹配,處于技術擴散的初期,并且由于房地產泡沫的沖擊,邊際效益遞減。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重新為信息化插上了飛翔的翅膀。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社交網絡與云計算四輪驅動了本次技術革命的列車。第五波經濟周期要走出衰退,并走向繁榮,除了技術進步,似乎找不出新路徑。這一路徑已經被歷史證明是不能繞過的(見表1–1)。
表1–1 五次長波周期的技術革命
資料來源:第一波至第四波的分析見范杜因的《創(chuàng)新隨時間的波動》;第四波以后的分析見陳漓高、齊俊研的《技術進步與經濟波動》
本次技術革命從量級上看,不僅使人與自然,更使人與人之間的結構產生了裂變。它在消除自然約束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償還了人類在生物與社會層級劃分中對個性自由的欠賬,解除了自我束縛。人性自由釋放后,政府與市場相互促進,重新定位,從而使得新一代資產管理行業(yè)前景光明。
從這個意義上講,移動互聯思維的形成,是技術革命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