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3)

觀念的藝術與技術的藝術 作者:蔣原倫


當然,現代傳媒技術的發(fā)達不是只為電影而準備的,也是為美術、音樂和其他一切創(chuàng)造而準備的。例如當代美術已經無法用繪畫來涵蓋,在現今的各類美術展覽中,裝置、錄像、投影、音響、多媒體搶占了架上畫的空間,繪畫的技巧在某種意義上已讓位于各種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作品的種種創(chuàng)意同新媒體新技術帶來的靈感緊密相關,最走紅的藝術家如徐冰、蔡國強、黃永砯等所作的一系列裝置和作品都是各種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當然作為個人的作品,它們不如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那般精致、完美無瑕,但這恰恰是其人性化的部分,是使其被稱之為藝術的緣由。

同樣的情形也表現在部分音樂發(fā)燒友對音響器材的關注,這種關注到了極端的程度,如對音響、功放、線材的苛刻要求到了不惜工本,從材質到制作工藝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輕易放過。這種極端是拜技術發(fā)展所賜,不能簡單認為是發(fā)燒友獨特的個性所致,毋寧說發(fā)燒友的“高燒”是現代傳媒技術所催生的。

有的學者稱“技術是無形的形而上學”。所謂無形,是指技術帶來的觀念變化是隱形的,就因為它們是手段、是媒介、是形式,不是內容。在人們看來,技術只是內容的容器而已,技術的高低只涉及效率,不影響內容本身或者說不能改變內容的本質,然而實際的情形并非如此,即便媒介是容器,那么容器的形狀也會導致內容在形態(tài)上的改變,更何況媒介不是容器,攝影機不是容器,音響設備不是容器,畫布、顏料、畫筆也不是容器,它們已經和當今的藝術融為一體。

藝術是人造的自然,盡管其巧奪天工;技術也是人造的自然,盡管有時作為某種環(huán)境,它并不起眼。藝術是作品,技術是手段,當技術發(fā)展緩慢時,人們幾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以為世界從來如此。技術的發(fā)展速度一旦加速,世界就變化了,手段也就由形式變成了內容,就如今天的論壇發(fā)言,會議的組織者要求做好PPT文件,這似乎成了發(fā)言的一個組成部分,即與會者不僅聽發(fā)言,還要同步看發(fā)言,被看的發(fā)言要投射在屏幕上,造成眾目共視的凝聚氣氛,如果大家都各自低頭看手中的文本,這一氣氛就出不來。也就是說假如把召開論壇和研討會這樣的組織活動作為一門藝術來看的話,那么嫻熟地運用各種最現代化的視聽設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今天,觀念的豐富性、多樣性在許多方面被傳媒技術手段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所取代,由觀念的演進所生產的思想深刻性也被技術的復雜性所抑止,這使得許多有識之士擔心人類在技術、仿真的圖像世界里逐漸失去思考的能力,一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之死》一書中所表現出來的擔憂。技術藝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圖像技術、視覺傳媒技術的突進也許最終會導致精英藝術的潰敗,然而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所能做的是遏制傳媒技術的發(fā)展,還是采取別的補救措施?又有哪些措施可供人們選擇?

當然,波茲曼所表達的阿多諾式的擔憂也可能是杞人憂天,自古以來,技術的復雜性就包括在思想的深刻性之內,只不過人們沒有察覺罷了,起碼工業(yè)技術革命進展兩百多年來的歷史并沒有削平人類的觀念深度。技術藝術的眼花繚亂可能會使某些人產生錯覺,以為今后的藝術就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類大片,以豪華來取代思考,然而只要有胡戈這類網絡惡搞在,我們就不至于太悲觀,畢竟對技術的思考和利用技術來賺錢是兩回事?。ㄝd《傳媒與文藝》,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此文系北京文聯(lián)于2006年12月召開的“傳媒與文藝”論壇的發(fā)言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