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向左是藝術,向右是票房:王小帥(2)

楊瀾訪談錄之超越 作者:楊瀾


王小帥:就是有故鄉(xiāng)感,很多人有這樣的經(jīng)歷。中國浮萍式的家庭很多,對這樣的精神漂移是有所感觸的。另外,《我11》其實我說的十一,它不見得就是“三線”。生活的一些細節(jié),其實我們整個大時代背景下的人,他的那種精神是一樣的,它是有共鳴的。

楊瀾:心靈的歸屬感是很多人能產(chǎn)生共鳴的。與其他第六代導演不同的是,王小帥的電影中充滿了漂泊感和故鄉(xiāng)感,主角也大多是無根的外鄉(xiāng)人,這源于他本人的成長經(jīng)歷。1966 年,王小帥的父母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他,從上海輾轉來到貴州,成為那個時代數(shù)百萬支援“三線”家庭中的一個。父母的這一決定,影響了王小帥的一生。他說:“我從小就知道我不屬于我生活的地方,也知道我沒有老家,童年是在無憂無慮和看著父母擔憂未來的復雜感情中度過的?!?/p>

楊瀾:你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感受父親的那種焦慮或是某種失落感,你現(xiàn)在回想起來能感受到父輩的那種心境嗎?

王小帥:十歲左右,有一個晚上我突然醒了,醒了之后,一睜眼就看見父親坐在那兒,拿著白酒在喝。然后父親說,醒了,過來過來。我就過去了,過去之后,他就說,這么晚了,你媽媽還在開會呢,你媽媽就愛參與這個事情,我就不愛參與,來喝口酒兒子,跟我喝口酒。非讓我喝,我就抿了一口,太辣了。但是我能夠感覺到,他長期不參與那些活動,不去湊這個熱鬧,其實對我影響挺大,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是覺得做人要有獨立性,有自己理性的、獨立的跟別人不一樣的思考。當別人都人山人海在那邊的時候,他在邊上。為了讓王小帥盡快離開貴州山區(qū),父親逼著他學習繪畫。1981 年,王小帥考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這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事情,讓他得意了好一陣子。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附中畢業(yè)后,王小帥放棄了畫畫,跑去北京電影學院學電影。更出人意料的是,從電影學院畢業(yè)后,他放棄留在北京的機會,去了福建。

王小帥:我知道分到福建電影制片廠也是個冒險。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是計劃經(jīng)濟,但是廣西、瀟湘、西安那幾個廠都是讓畢業(yè)生導演,就第五代導演,一去就拍了很多震驚的電影。我想福建廠也是個小廠,我們大學生來了,它會也給我們同樣的機會,所以就興沖沖地就去了。結果去了以后,我就發(fā)現(xiàn)情況不是這樣的。人家廠只有一個指標,不可能你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去后,就把全廠的命運交到你手上去,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那里邊,寫了好多劇本,寫一個遞上去,寫一個遞上去。一個電影廠五年沒劇本了,我去了一年寫了五六個劇本,他們很興奮,也很高興,但是始終就不搭你這個腔,當導演這不行。所以就很躁,就覺得自己戶口、檔案全過去了,一下子就離開北京了,覺著那時候真是傻,怎么到這里來。

楊瀾:你躁的時候會怎么樣呢?自己在宿舍里扔東西?沒什么可扔的呀!

王小帥:因為我們什么都沒有,就一個小錄音機天天放趙傳、孫倩的歌。他們辦公室樓下說,上班了,別聽了。我說我不管,放大聲音聽,宣泄。在墻上寫兩個字“鎮(zhèn)靜”,告誡自己。當時開了個會,說你們大學生至少要當場記鍛煉五年。我說五年,別開玩笑了,等不起,不可能,就跑了。拍完片子以后,我回去辦護照的時候,回到廠里。當時走的時候那么小一把鎖掛在門上,后來小鑰匙打開以后,我一看那屋里布滿了灰塵。見到了墻上寫的“鎮(zhèn)靜”兩個字,當時就一下子把情緒勾起來了,趕緊把門一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