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說,這讓我想起你寫的那些小說段落:核爆后只剩男主角一人的末日街景;或是某天醒來發(fā)現(xiàn)全地球的人類都消失了(因為外星人的某種恐怖攻擊),只剩下你自己一個;如何存活?在那些留下之前主人生活痕跡的空屋里翻找食物、水、酒、手電筒的電池、罐頭、煙草……如何找尋其他可能幸存的同類?
我說那不是我的小說,那是好萊塢的電影或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小說。我還看過一部俄國導(dǎo)演的電影《歸鄉(xiāng)》。兩個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小男孩,有一天家里來了一個沉默陰沉的男人,說是他們的父親,要帶他們?nèi)ヒ巴忉烎~。但這趟父子同行的公路之旅,兄弟們感受到的只是父親的冷酷、男性秩序的暴力,完全沒有感性之理解交流。父親陰鷙沉默的背后可能有一個更粗暴殘酷的世界,父親似乎以一種對世界殘酷真相的模仿,告訴兒子們:“不要撒嬌!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你沒變成能承受孤獨(dú)、恐懼、痛苦的男子漢,就別想生存下去?!敝S刺的是,父親把兄弟倆帶到一極遠(yuǎn)海上的小島,最后暴亂荒謬地死于意外。兩兄弟(一個約十三歲,一個約七歲)竟從這“父亡”、“父不在”的時刻為起點,實踐之前父親的殘酷訓(xùn)練,孤獨(dú)、自立地劃小船載父親尸體回到之前的碼頭,甚至摸索著開那臺父親的車走上漫漫歸鄉(xiāng)之路途。
我以為那是在講不在場,父的不在場或母的不在場,遺棄的事。譬如我父親,十四歲時他父親(我祖父)過世,二十歲時恰逢一九四九年那次大遷徙,只身一人孤單混在成千上萬和他一樣被連根拔起的孤兒之中,搭船來到臺灣。一直到他晚年,已經(jīng)把我們幾個子女栽培至成人,已經(jīng)做了祖父,還時時艱難地想描述那個“獨(dú)自一人”的孤單、荒瘠、悲哀,被羞辱的時刻、被欺騙利用的時刻、被傷害的時刻……那些時刻都因無人可以依傍,只有自己一人獨(dú)自吸收,而被放大、凈化,定格成收藏照片般永遠(yuǎn)可以回顧的永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