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二十五歲時和寧寧結婚,之后一直冠妻子娘家的“木下”姓。這也證明豐臣秀吉出身于沒有姓氏的平民階級。
明治時代之前的日本,階級尊卑分明,德川幕府為了區(qū)別武士和平民階級,禁止平民冠姓。將近三百年的禁令,使得老百姓忘了自己本家的“苗字”,繼而養(yǎng)成不起姓的習慣。
豐臣秀吉冠妻子娘家的“木下”姓時,全名為“木下藤吉郎秀吉”,中間的“藤吉郎”算是通稱。在秀吉爬至高位之前,他的長輩或上司、平輩都稱他為“藤吉郎”或“木下”。
婚后的藤吉郎拼命工作提升業(yè)績,十二年后成為近江三郡的一國之主。此時秀吉已三十七歲,竹中半兵衛(wèi)正值三十歲。
這時期的織田信長正朝著統(tǒng)一天下的目標邁進,身邊有五名統(tǒng)率軍隊的親信武將:柴田勝家、丹羽長秀、瀧川一益、明智光秀、木下藤吉郎。與前三名比起,明智光秀和木下藤吉郎都是中途錄用的新進家臣。明智光秀是優(yōu)秀的知性派官僚,木下藤吉郎則完全是個田舍郎,不但沒有出身背景支撐,甚至連像樣的學歷和文化素養(yǎng)都沒有。
一個出身不明的鄉(xiāng)巴佬,從為主君提草履的跟班身份爬至一國之主的地位,免不了會讓人心生嫉妒,光瞧著就覺得分外眼紅。就算當事人不想無事生非,旁人也會故意找碴。
有關這點,年紀輕輕就當上城主的竹中半兵衛(wèi)比較有經(jīng)驗。他看藤吉郎發(fā)跡太快,擔憂藤吉郎可能因此惹來無謂的麻煩,遂建議藤吉郎改姓,而且必須依照戰(zhàn)國時代“一字拜領”的慣例,從勢力最大的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這兩人的姓氏中各取一字。
正因為戰(zhàn)國時代有此風俗習慣,竹中半兵衛(wèi)才會建議蒸蒸日上的藤吉郎改名。于是乎,“木下藤吉郎秀吉”便變成“羽柴秀吉”。光看“羽柴秀吉”這個名字,就會令人覺得似乎升了好幾級。
半兵衛(wèi)的擔憂并非無中生有。當時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確實都看不慣藤吉郎的所作所為,早已惱怒得頭上長角??伤麄z做夢也沒想到,當上一國之主的藤吉郎竟然會親自帶著大禮前來懇求賜姓。碰到這種例子,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拒絕,恐怕還驚喜交加,慶幸自己得了個前途有望的自家人。
事實證明藤吉郎改姓后,織田家兩大勢力的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都對他另眼相待,不再視他為冤家仇敵。
一五七七年七月,竹中半兵衛(wèi)三十四歲,秀吉四十一歲。這一年,上杉謙信率兵侵攻能登、加賀??椞镄砰L命柴田勝家當總司令,派瀧川一益、丹羽長秀、前田利家等人前往加賀迎擊。此時,羽柴秀吉也以后備軍身份加入柴田勝家陣容。
但是,不知為何,秀吉在前哨與勝家失和,沒得到織田允許便擅自離開陣線返回長濱城。這是嚴重違反軍紀的行為。
秀吉離開的理由,至今仍眾說紛紜,有人說導火線是雙方作戰(zhàn)策略不合,勝家不聽秀吉的建議,秀吉一氣之下就率兵回府。
另一種說法是秀吉不滿毫無用武之地的后備軍身份,眼睜睜看著其他武將陸續(xù)立功,秀吉軍卻不能上陣,士兵們郁積各種無處可泄的不滿。竹中半兵衛(wèi)擔憂如此下去會影響士氣,因而勸誘秀吉撤軍。
最后一種說法是織田讓所有武將投入前線,身邊守備薄弱,秀吉深恐織田出事,故意違反軍紀回長濱城以防萬一。
織田信長聞訊后,怒不可遏,命秀吉閉門思過。不料秀吉在城內(nèi)竟夜夜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據(jù)說此舉也是半兵衛(wèi)的計謀。半兵衛(wèi)認為織田是個徹底的理性主義者,倘若秀吉真表現(xiàn)出一副負荊請罪的憔悴模樣,恐怕只會弄巧成拙。
這一招非常有效??椞锫犅勑慵客碓诔莾?nèi)飲酒作樂的報告后,不禁搖頭苦笑,沒多久就原諒了秀吉,并讓秀吉擔當平定中國地方的總大帥。
黑田官兵衛(wèi)正是在這時期加入豐臣秀吉的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