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獨立精神,是書院生命的靈魂(2)

他的話一路散落 作者:閻連科


當然,萬松浦的精神是什么,剛才張煒、李銳等都說了許多。十年建院,不用說張煒也為此考慮了十年,也早已成竹在胸。這個精神是什么,如何才能獨立,甚至對立,這是書院的生命靈魂,無疑張煒對此的思考要比對他那些作品的思考更用心,更縝密。張煒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滿了獨立的現(xiàn)代文人的氣息,萬松浦的獨立精神,不用我們大家擔心,也肯定是充滿了獨立的現(xiàn)代文人的憂慮與思考。

這里我想說的第二點是,書院的創(chuàng)造與承傳。我覺得自古至今,書院大概都有兩大任務,一是創(chuàng)造,二是承傳。創(chuàng)造什么?這是書院的根本,獨立精神不是一句空話,它要靠創(chuàng)造來體現(xiàn),來建立。一切的文化與思想,其實都是獨立的思考。只有獨立的思考,才能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文化與思想??蛇@個創(chuàng)造,可能不是某一個人的思想,它必須是一群人、一代人的思想的碰撞與集中。當然,這一群人,首先是要有品性的人,有責任的人,愛思考的人,有學問的人。像我這一類,讀書少,又不愛動腦筋,壓根和創(chuàng)造沒有關系,如果要硬說去創(chuàng)造,那如果不是垃圾,也是酸了的剩飯和剩菜。如果說到咱們在座的作家,應該說張煒和李銳屬于創(chuàng)造型的、有思考的那一類,其余別的,我們幾個都不行,只會和思想打哈哈,而不會和思想有一場認真、嚴肅的對話。

再說承傳。承,是和傳統(tǒng)思想、傳統(tǒng)文化的承接,是把思想向傳播的轉(zhuǎn)移。在這里,傳,或說傳播就尤為重要。沒有傳播,思想就是死的思想?;蛘哒f,思想也許是活的,卻是被關在屋子里的思想。關在屋子里,那是要發(fā)霉的,腐爛的。只有讓思想行走在、飄蕩在陽光下、風雨中,思想才會強大起來,豐富起來,才會逐步地、一點一滴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才能對人們的言行發(fā)生提升和改變的作用。比較起來,創(chuàng)造可能是一少部分人的事,一小群人的事,甚至是幾個人的事,但承傳卻是很多人的事,無數(shù)群體的事,甚至是整個社會的事。在傳播這個環(huán)節(jié),人數(shù)越多越好,方法越多越好,在老百姓中越普及越好。

比如各種平面媒體、電臺、電視臺、網(wǎng)絡等這些現(xiàn)代的傳播工具,都應該是萬松浦書院傳播自己精神與思想的手段,都應該是可借以利用的現(xiàn)成的傳播資源。

除此之外,我以為更為重要的,是書院要有自己獨立的、獨到的傳播系統(tǒng)。從某種意義來說,有自己獨有的傳播系統(tǒng),比能夠利用社會上的各種傳播系統(tǒng)更重要。因為自己有了某種傳播系統(tǒng),傳播就會水到渠成,就會一蹴而就,就會使自己的思想按照自己的方式進入自己想要進入的那部分人的頭腦中、生活中。比如說,《當代作家評論》和蘇州大學合辦的“當代作家講壇”就是很成功的一個范例,是一個很值得借鑒的形式。這一點,林建法先生有豐富的經(jīng)驗,可以讓他介紹一些具體的做法。我們假設一下,如果萬松浦書院也有一個講壇,就叫“萬松浦講壇”,但這個講壇不光是開設在萬松浦書院這個地方,它更多的時候是開設在各大院校,開設在電視上和其他的媒體上,那就有可能使萬松浦的思想由星星之火轉(zhuǎn)化為燎原之勢。尤其是各大院校的講座,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成功地給大學生們開設一次講座,其實勝過一本書、一本雜志在地攤上賣掉了一千冊、一萬冊。因為大學生們不光是接受對象,他們還可能是最好、最理想的傳播者。所以說,如果萬松浦書院能在大專院校的文科中首先辦起類似“當代作家講壇”那樣的“萬松浦書院流動講壇”或“萬松浦講壇”那樣的活動,應該是相對容易的,效果也是較為明顯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