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黃帝子孫爭議
在中國歷史上,大家熱烈討論黃帝的時代有兩個。一個是在戰(zhàn)國時期,也就是前面提及的華夏形成的關鍵時刻。另一個發(fā)生在清末至民國初年,這是合傳統(tǒng)華夏及其邊緣人群而成為當代中國民族的變遷時代。
近代黃帝子孫爭議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是,當時中國受世界性民族主義、民族國家潮流沖擊,中國要成為一個“民族國家”才能團結以自存于世界,這是清末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想法。然而這民族(或國族)只是漢族,還是包括清帝國內所有民族,當時曾有爭議。因此許多知識分子一方面以“黃帝子孫”來鼓吹國族團結,另一方面又彼此爭論到底哪些人是黃帝子孫。最后在清帝國政治疆域框架下,在歐日列強爭奪滿、蒙、西藏與西南邊疆經濟利益的情況下,結合帝國勢力下各地人群成為一中華民族終于成為晚清知識分子共同的國族理想。
在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心目中,中國內部有漢、滿、蒙、回、藏等族。如何說明這些民族都是黃帝子孫,的確讓許多學者煞費苦心。當時有一種說法是,滿族之祖源肅慎為黃帝孫“般”的后代;蒙古族之祖源匈奴為黃帝之后“淳維”的子孫;回族出于安息,安息為黃帝之孫“安”在西方所建之國;藏族出于西羌,黃帝之裔“休”是西方諸羌之祖—所以大家都是黃帝子孫。雖然以上諸說在中國古史文獻中都有蛛絲馬跡可尋,但這樣的“民族史”顯然已不能滿足當時另一股知識潮流—科學理性。所以,顧頡剛等學者掀起古史辨運動,對此種追尋祖先譜系的古史提出質疑。當時許多學者都熱切卷入對三皇五帝的爭議,顯示此時的確需要一個國族歷史來提供一共同“起源”,用以凝聚中華民族,但黃帝子孫之歷史遠不能滿足此需求。后來的中國民族史,大量采用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體質學知識,從語言、文化、體質等方面建立中國民族的一體性,并以歷史說明其分化融合過程。在新建立的民族史中,炎帝、黃帝曾被解釋成各民族集團代表,以他們間的戰(zhàn)爭遷徙說明漢族及各少數(shù)民族的由來,但歷史學者愈來愈不愿談他們。
談黃帝、炎帝,我們倒忘了蚩尤。漢代以來,華夏并沒有將他視為南方某族群的祖先,華夏認為南方各族群為廩君或盤瓠的后裔。直到近代,在為各少數(shù)民族尋歷史源頭時,蚩尤才被認為是一些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今日苗族常自稱是蚩尤的后代,并呼吁蚩尤應與炎、黃并為中華三祖。無論這是否為歷史事實,許多苗族的先祖在舊明清帝國時曾不堪受歧視而自稱黃帝子孫(如稱祖上為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漢人),他們的后代今日驕傲地宣稱自身是蚩尤子孫,這是十分有意義的時代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