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反省的,豈只是父母。
我自己是一個從小被寵溺長大的孩子。我是外婆的一切,她可以為我生,可以為我死。她極少擔憂自己的病危,卻經(jīng)常煩惱我的“便當菜色”小事,今天煎旗魚、明日包壽司……我玩了一整個暑假,兩個月功課一片空白,全家舅舅動員幫我寫作業(yè),家里客廳像一條“代工生產(chǎn)鏈”。直到外婆真正倒下前,我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不知制服在哪兒,書包課本帶了沒……每天在學?!翱範帯睙o聊的教官,下了課只顧看課外書、花園里作白日夢。唯一給她的承諾是拿著一本談“黑洞天文學”的書,對她吹牛:“那一天,我?guī)闳ピ虑颉!?/p>
外婆給我的教養(yǎng)訓斥很少,其中:“不能看不起比你窮的人,他只是命沒你好”;“有能力被別人占便宜,是你的福氣”;其他:“快樂就好,”凡做錯任何事:“嗚……她沒有爸爸媽媽。”
外婆在我十七歲那年離世,我這一生唯一歷經(jīng)最深的愛、毫無保留地付出,也在那一刻終止。
因此每回我看到朋友為自己曾經(jīng)對孩子過度溺愛懊悔,而他們的孩子即使近三十歲了,還在大吼大叫時,外婆的影子便會飄入我腦海里。我好想沖過去抓著那個仍然擁有無窮愛的孩子,搖醒他,“你知不知道,擁有父母的愛,是多么幸福的事?”“看看孤兒院的孩子,你到底抱怨什么?”“世界真的虧欠你那么多嗎?”我更想抱住那個悔恨無比的父母,告訴他們:“愛一個孩子,沒有錯。”“錯的,是孩子自己不知珍惜?!?/p>
當然往往,我什么也沒做。站在那里,目睹一切,靜靜離開。我知道,有些人這輩子,總得歷經(jīng)“失去”,才愿意長大,總得痛了,才知道“惜?!薄?/p>
外婆對我的溺愛,并沒有把我圈在一個舒適環(huán)境,害怕挑戰(zhàn)。相反地,她給了我自信及勇氣,并教導我要信賴世界(所以我碰到騙子,往往會氣炸地翻臉)。如果我比同輩多一點骨氣,少一點恐懼;多一點創(chuàng)意,少一點框架,全來自于她的溺愛與包容。愛,是一個孩子成長時,最重要的禮物,它不應(yīng)、也絕不該成為下一代逃避責任面對艱苦的借口。
一些被孩子“啃老”的父母,經(jīng)常手足無措,甚至得憂郁癥。我給他們的勸告和嚴長壽一樣,都是:把孩子丟出去,讓他們接受歷練,縱使殘酷,也必須放手。這類父母的煎熬令人心疼,他們知道自己不可能遮蔽孩子一輩子,卻又害怕一放手,“孩子在外面一點競爭力也沒有。”想到新聞里誰的孩子跳樓、割腕、自殘……“愛”變成“理智”的敵人,于是“逃避”的不只下一代,還包括了“逃避的上一代”。
每個人的一生,或許只是幾頁不斷修改的筆記書。有的家庭幸運地書寫幸福,有的家庭自始至尾,燈下都是當父母的不斷地想撐住那本破碎的筆記本。每回任性的孩子撕了幾頁,當父母的總想辦法把它黏回去,從黑發(fā)黏到白發(fā)。
公平嗎?
在父母愛你一生以后,甚至他們還在低頭檢討自己時,親愛的幸福的孩子們,若你仍然還在“虛無人生”,請你回頭想想此篇文章的這句話:“愛一個孩子,有錯嗎?”
我想我的外婆從來不曾想象,愛孩子,在某個時代,竟然成了一件錯的事!這簡直成了悲壯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