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淮安春色

窗外風景 作者:趙日超


三月的淮安(今淮安區(qū)),陽光灑滿了古城的每一個角落,在建的城建項目、城管設施,都在春日里復蘇,透出勃勃的生機,淮安迎來了一年中最絢麗的季節(jié)。

行走千年古鎮(zhèn)河下石板街街頭,經(jīng)過春意潤染的古鎮(zhèn),色彩多姿,整潔衛(wèi)生,無不呈現(xiàn)出純凈明朗的美。明清時期,這里商貿發(fā)達,文化昌盛,可謂人杰地靈。拾階而上,聞思寺的金頂綻放著耀眼的金光,三五成群的老人坐在路邊歇息,嘴里還誦著經(jīng),享受著街頭柔和的陽光。沿里運河南下,清清的河水靜靜地流淌著,如一條白帶鑲嵌在古城的腰間。透過清清的文渠水,我隱約看見:數(shù)百年前,這里帆檣如林,古運河畔,春花爛漫,香客如云。枚乘枚皋父子在和煦的春日里填詞作賦;晚唐詩人趙嘏倚樓吟詠春色;吳承恩在已解凍的文渠邊潛心構思《西游記》;劉鶚在藏寺巷內寫作名噪海內、備受贊譽的《老殘游記》;梁紅玉擊鼓抗擊金兵奪取勝利;漂母用偉大的母愛激發(fā)落難志士韓信奮發(fā)圖強……清澈的河水在陽光下閃爍著光澤,微風拂過,蕩起波光粼粼的漣漪,激起一片春色。

人勤春來早,老淮安走過了“砍法桐”的歷史,正順應民意,大搞綠化,據(jù)淮安區(qū)委書記吉子俊介紹,這個區(qū)按照“大都市、大旅游、大開發(fā)”的建設要求,注重歷史文化的發(fā)掘和保護,精心打造出了一個個富有文化氣息的景觀。韓信北路是連接周恩來紀念館和淮安府衙兩大歷史文化景區(qū)的重要城市主干道,建設了竇娥井文化景觀亭,以竇娥故事石刻碑楹聯(lián)牌點綴,為市民提供溫馨、安全、舒適而優(yōu)美的春之畫卷。

漫步文渠兩側歷經(jīng)風霜的街巷,穿過石橋宅群,踏著幽深彎曲的長安小徑,看海棠噴泉、桃花垠春色,會生發(fā)一種敬意,一種相思。沿著長長的階梯,登上古城鎮(zhèn)淮樓。我似乎聽到,在漕運總督府正北面歷經(jīng)600多年風雨滄桑的淮安府衙一位父母官“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的訴說,也明白“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的文化內涵。感受到韓信蒙受胯下之辱,然后施計奪取兵書,統(tǒng)率百萬大軍的責任和使命。極目遠眺,春色中的淮安區(qū)美景盡收眼底。周恩來故居的古樹也開始抽出了鮮嫩的枝葉。繁華的上坂街上,千姿百態(tài)的年輕女子,似看破紅塵,不為別人的嗲嗲評語而我行我素。漕運廣場的少婦,戴金掛銀,讓滿街生輝,身上透出這個時代的富有與滿足。新世紀廣場綠草茵茵,桃花垠的垂柳被和煦的春風吹得飄飄揚揚。淮安,一切因春天而鮮活起來,動感起來,靚麗起來。觸摸人民橋的護欄,看悠悠流淌的古運河水,兩側的綠化,感受城市管理給市民帶來環(huán)境的變化,整個淮安城正散發(fā)著春的氣息、活力和靈性,彰顯出這個時代人的色彩。

城市的建設是城市發(fā)展的骨骼,城市的管理是城市發(fā)展的血液,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就沒有現(xiàn)代氣息的城市;城市的發(fā)展與管理,不僅給人們帶來方便、帶來效率,而且?guī)矸睒s和文明。

今天,當人們以懷舊的心情坐在鎮(zhèn)淮樓上重溫漕運文化、運河之都、名人故里之時,品味的正是歷史和文化的變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