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說到自然,說到旅行,就回避不了荒野。對此,人們也有不同的議論和想法。面對工業(yè)文明和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有人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護這個世界’的觀點。您對此有何看法?”
李存修說:“走向荒野并不是走向原始和過去,也不是歷史的倒退,荒野意味著前途和希望?!彼又f,“5年前,從行走非洲回來后,我發(fā)表了一篇叫《南普荒原》的文章,那里是接近好望角的一片荒原。凡是荒原、叢莽和雨林將成為最大的誘惑。因為那里還沒有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傷害及屠戮,起碼,那里還是對抗文明的緩沖地帶,那些地方,才是人類的未來和明天?!?/p>
“既然是人類的未來和明天,那就是未來世界的希望,就是文化和文學的希望?,F(xiàn)在東方旅游文化網(wǎng)站不少游記作家急于發(fā)表游記作品,您能否對他們講幾句話?”我引出了話題。
“游記作品寫作難。難就難在寫出個性,我開始也是一名旅行者,寫作是業(yè)余的,經(jīng)過長時間的摸索,寫作沒有捷徑可走,一定要下苦功夫?!彼嬲]道。
李存修自20世紀70年代寫作,至今已發(fā)表及翻譯文學作品500余萬字。他先后出版了《流花憶夢》《皮爾·卡丹》《愛心無國界》《西歐之旅》《絲路之旅》《印度之旅》《南美之旅》《行走天地間》《中國當代徐霞客筆記》《行走大運河》等著作27部。散文《苦澀的禮贊》獲中國散文學會“羅莊杯”散文大獎賽二等獎。散文《記楊振寧》《泰姬陵不是悲劇》《盧梭銅像前的思索》《莫斯科河,你流向何方?》和《兄弟》等先后被編入國家級的“散文精選本”或“年度本”?!督z路之旅》等三本專著在海外再版。散文《風浪好望角》被選入香港高中三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散文《盧梭銅像前的思索》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選進《事業(yè)的境界——當代大學生文化讀本》(2004年版),還被選為2002年、2008年、2010年北京、江蘇、深圳等地高考模擬作文?!豆实亍繁贿x入韓國大學《當代中國文學精讀》(2002年版)。
他深有感觸地說:“現(xiàn)在我們有很多旅行家、作家思想封閉,知識面窄,缺少吃苦精神?!彼终f,什么樣的思想水平,理論指導,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筆下就有什么樣的游記作品。所以20世紀以來不少的中國作家就是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下圍繞一個類似共同的話題進行創(chuàng)作。李存修認為,當代作家素素的《獨語東北》對素材把握較好,對寫作對象了解深刻;張承志的《北方的河》寫作力度到位,作品有氣魄;周濤的《游牧長城》語言精美流暢,有魄力;楊羽儀的《水鄉(xiāng)茶居》細膩自然,具有濃郁水鄉(xiāng)味;張煒的《融入野地》充滿哲理,發(fā)人深省。
李存修最后說:“我心中同樣充滿了現(xiàn)代人的困惑與矛盾。我深深地迷戀著純純凈凈的山山水水,但又離不開全由電子控制和擺布的現(xiàn)代化書房;我非常向往酈道元、陶淵明、王維和徐霞客般的日子。我所處的外界環(huán)境,即便是再自然的居住小區(qū),也找不到古代人們所享有的那份天然。東方旅游文化網(wǎng)的作家們,要責無旁貸地用文學的形式喚起人們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諧共存的意識,激勵人們?nèi)ふ乙环N高尚壯美的精神境界,敦促人們采取一種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也利于后人的生活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