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垣校長入黨前后波瀾(1)

故國人民有所思 作者:陳徒手


陳垣,廣東新會人。在宗教史、元史、校勘學﹑考古學等學科卓有成就。1880年11月12日出生。1897年赴京應試不第。1910年畢業(yè)于光華醫(yī)學院。1912年被選為眾議院議員,后因政局混亂,潛心于治學和任教,發(fā)憤著述,著有《元也里可溫考》、《火祆教入中國考》等。1926年至1952年,任輔仁大學校長,在他苦心經(jīng)營下,輔仁從白手起家而成京師著名學府。期間兼任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1948年3月,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兼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歷任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59年,以79歲的高齡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71年6月21日病逝。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陳垣1958年底正式申請入黨時,已是78歲的高齡老人。他能否入黨的問題涉及50年代中共對高級知識分子政策的冷熱演變,讓北京市委、市委大學部及其所在的北師大的黨員負責人幾年間困擾不已,入黨之后一經(jīng)公布便成了當時轟動知識界的一樁大新聞。

按北師大黨委1959年1月9日入黨內部材料確定的口徑,陳垣蕪雜一生的簡歷被這樣謹慎地描述:“陳是清末秀才,曾任北洋軍閥國會議員,教育部次長,參加過曹錕賄選,以后即專門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工作,1929年起任輔仁大學校長二十余年。”

在當時粗糙、簡單化的政治教育環(huán)境之中,一般黨員和群眾對北洋國會議員、政府高官和參與賄選這樣所謂“歷史污點”會有高度敏感。因此北師大黨委力求在這方面有所解釋和緩沖,巧妙地過濾掉政治上的先天性疑點:“陳任國會議員期間,主要是在京師圖書館閱讀《四庫全書》,著有《四庫撰人錄》、《四庫書名錄》等,估計不會有更多的政治活動。”

這種淡化和含糊是有組織效果的,從現(xiàn)有黨內文件來看,支部大會及北師大組織部門對陳垣的諸多北洋問題都很少觸及,往往一言帶過,而且始終把陳的前半生基調定為“不關心政治、只熱愛學術”。這種有意識的保護性評價在當年與陳垣同輩的高級知識分子中實屬難得,有不少名教授在此類歷史問題上都不獲寬恕和見諒,備受各種挫折和為難。

對于陳垣在抗戰(zhàn)期間的表現(xiàn),北師大黨委也做了畫龍點睛式的肯定:“抗日期間陳閉門讀書,不問政治,著書立說,很少與人往來,拒絕擔任‘大東亞文化同盟’會長及其他任何職務,未發(fā)現(xiàn)他與日偽汪偽和帝國主義在政治上有何聯(lián)系。”(見1959年1月《師范大學校長陳垣入黨的材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