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洪基)當(dāng)即拔出寶刀,高舉過頂,大聲說道:“大遼三軍聽令。”遼軍中鼓聲擂起,一通鼓罷,立時止歇。耶律洪基說道:“大軍北歸,南征之舉作罷。”他頓了頓,又道:“于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說罷,寶刀一落,遼軍中又擂起鼓來。
蕭峰躬身道:“恭送陛下回陣。”
——《天龍八部》第50回
遼道宗耶律洪基是《天龍八部》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大配角,小說中的他個性鮮明、勇武好戰(zhàn),時刻想著吞并南朝一統(tǒng)華夏,最后走上了一條窮兵黷武之路。
然而歷史上的耶律洪基卻根本不是這個形象。
親宋漢化
歷史上的耶律洪基是一個十分親宋的遼國皇帝,漢化程度極高,終其一生,從未有過半點入侵大宋的想法,更不消說付諸行動了。《天龍八部》讓耶律洪基背了一個大黑鍋。
要說耶律洪基,必須先簡單介紹一下北宋和遼國的百年外交關(guān)系。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jī)被草原八大部落首領(lǐng)推選為可汗。
公元916年,阿保機(jī)正式立國,國號“契丹”。
公元936年契丹扶植石敬瑭建后晉國,作為回報,石敬瑭認(rèn)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居“兒皇帝”,并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由于占據(jù)了燕云十六州的肥沃遼闊土地,契丹改國號“遼”。
公元947年,后晉出帝石重貴反遼被滅。
公元951年,遼再次扶植劉崇成立北漢小王國,以此作為其與中原政權(quán)的戰(zhàn)略緩沖帶。
公元960年,北宋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周立國。
公元979年,宋太宗揮師北上討伐北漢,北漢亡,遼國作為北漢的宗主國應(yīng)邀援漢攻宋,自此兩國交惡。
公元979年,北宋挾滅北漢之風(fēng)首伐遼國,在高粱河一役大敗而回。作為報復(fù),遼軍曾數(shù)度越界南下(滿城之戰(zhàn)、雁門之戰(zhàn)、瓦橋關(guān)之戰(zhàn))。
公元982年,遼景宗去世,雙方處于休戰(zhàn)狀態(tài)。
公元986年,趙光義再次三路北伐(雍熙北伐),由于準(zhǔn)備不足,再次大敗,名將楊繼業(yè)戰(zhàn)死,北宋從此失去了收復(fù)燕云十六州的軍事實力,從主動進(jìn)攻被迫轉(zhuǎn)入戰(zhàn)略防御。
公元1004年,大遼承天太后蕭綽、圣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南下攻宋,宋真宗趙恒在宰相寇準(zhǔn)的“逼迫”下無奈御駕親征,兩國最高元首匯聚于濮陽城黃河北岸。由于雙方都對戰(zhàn)爭的最終結(jié)局缺乏必勝信心,兼之遼國大將蕭達(dá)凜意外中箭身死,遼國主動請和。太平天子宋真宗對此一拍即合,兩國遂簽署《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世代通好。
從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條約締結(jié)之日起,一直到1120年宋金秘密締結(jié)“海上之盟”相約夾擊遼國,這116年的歲月,宋遼這兩個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大帝國基本保持著友好往來的局面,雙方每年互派使者通好:賀生辰、賀正旦以及吊祭,從1004年到1121年,共計643次之多,遼國稱呼宋朝為“南朝”,而宋朝則心照不宣地稱呼遼國為“北朝”。
當(dāng)然,其間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和諧音符:遼有“重熙增幣”(公元1042年)和“熙寧劃界”(1074—1076年),利用宋夏開戰(zhàn)趁火打劫;而宋也有鷹派人物輕啟邊釁,雄州知州趙滋將在兩國界河中捕魚的契丹漁民射殺并沉船(公元1061年)。但總體而言,依然是和平的時候多,而摩擦的時間少,算得上是天下太平。
故而,在小說發(fā)生的公元1062—1094年間,宋遼兩國一直睦鄰友好,互不交兵,以兄弟之國交往。既沒有遼道宗耶律洪基的處心積慮鐵騎南下,也沒有宋哲宗趙煦的勵精圖治整軍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