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9.1
一個初春的傍晚,我來到了位于莫斯科郊外的俄羅斯作曲家協(xié)會別墅——盧扎創(chuàng)作別墅。
下車時,暮色四合,已經看不清楚周圍的景物了,只覺得泥土的芬芳裹挾著樹木花草的清香撲面而來,空氣中新鮮的氧氣爭相沁入我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整個人立刻感到輕爽起來。進入到別墅的圍墻內,滿眼都是枝椏吐翠的樹木。柔和的路燈映襯著在密密麻麻的樹林中劈開的一條條或寬或窄的小路,小路的延伸處,幾十棟用原木砌成的木頭房子,悄然佇立在綴滿繁星的寶藍色的天幕下,端莊,嫻靜,敦厚,還有一絲神秘,美得像是在童話里。
登記后,我領到了五號別墅的鑰匙,同時還有熨燙得平平整整
的床單被單。沿著一條林間小徑一番折來拐去之后,在那個曲徑通幽處,一座通體散發(fā)著原木清香的木屋敞開懷抱迎接了我。
盧扎創(chuàng)作別墅修建于20世紀40年代初,當時斯大林親自下令將這片距離莫斯科75公里處的幾十公頃的土地劃給作曲家協(xié)會。盧扎創(chuàng)作別墅建成后,她立刻成了蘇聯(lián)的音樂文化藝術的圣地。圍墻內除了30多棟別墅外,食堂、浴池,圖書館、音樂廳、會議室一應俱全。每位作曲家每年可享受在此免費居住一個月的待遇,但需要預先申請,而且要注明創(chuàng)作細目。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這片“世外桃源”中誕生了許多經久不朽的偉大音樂作品。因為我深知盧扎創(chuàng)作別墅的背景,所以,我是抱著一顆對音樂的景仰之心來到這里的。
打開房門,我不由得發(fā)出了一聲驚嘆:三個布局合理的寬敞房間,讓人親切得如同走入了自己的家門。其中一間是“書房”,有三角鋼琴、寫字臺、沙發(fā)、音響和電視機等,另兩間是臥室,里面擺放著實用的大床和柜子。我輕輕打開寫字臺的抽屜,發(fā)現(xiàn)有許多擺放整齊的五線譜紙和已削好了的鉛筆。壁櫥里,不僅有全套的盤子、刀叉,就連各種茶具、酒杯都很齊全。最讓我欣喜的是那個門庭處的壁爐。這個初春的晚上,房間里還有絲絲寒意。我從房門口碼放整齊的柴垛上取來了劈好的白樺樹木塊,投入壁爐中,隨即,溫暖的爐火立刻熊熊燃燒起來,火光映亮了我一直以來漂泊不定的內心。也就在這一刻,一個更
大的驚喜窒息了我。
肖斯塔科維奇在這里住過——一塊小小的牌子映入了我的眼簾。我的心隨之狂跳起來,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幸運。
肖斯塔科維奇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在他去世后的30年里,人們對他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關注有增無減,有關他的論文與著作不計其數(shù)。有一位朋友這樣描述了他的一次經歷:一次,倫敦交響樂團來莫斯科演出,當時,他還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學生,沒有演出門票的學生們擠在音樂廳門口不肯離去。在開演前幾分鐘,他們幾十個人沖破阻攔闖進了音樂廳,坐在了樓梯的臺梯上。當晚樂團演奏了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交響曲,由著名的指揮家海丁克指揮。這場音樂會讓他至今難忘。他說,當音樂會結束后幾個同學走出音樂廳時,那種震撼使他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每個人都是眼睛锃亮的,像發(fā)了狂一樣,好像是剛剛親眼目睹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到處都是鮮血……
我深深地呼吸著,使勁地搖著頭,讓自己慢慢地回過神來。我心里不停地默念著:肖斯塔科維奇在這里住過,肖斯塔科維奇在這里住過……然后慢慢打開鋼琴的蓋子,用僵硬的手指碰觸著琴鍵。這架鋼琴,也是肖斯塔科維奇曾經彈過的,我似乎感覺到了音樂大師那指尖的溫度。在哈恰圖良的日記里,關于肖斯塔科維奇有這樣的記載:在盧扎用了8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全部芭蕾舞劇《斯巴達克》,記載的時間是1954年2月22日。后來朋友告訴我,他的第八交響曲和24首前奏曲與賦格也是在這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