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扎日,站在庫車河大橋上喊一聲買買提,至少有五千個人答應。
維吾爾人重名多。無論走到南疆哪座城鎮(zhèn)、哪個鄉(xiāng)村,都有許多叫庫爾班、司馬義、玉素甫這些名字的人。
叫買買提的人就更多了。
庫車老城短短的一條小街上,就有幾十個做生意的買買提。這么多買買提怎么區(qū)分呢。我的維語翻譯庫爾班·買買提是縣政府退休干部,他父親就叫買買提。維吾爾人的起名習慣是把父親的名字綴在后面。庫爾班在庫車工作生活了幾十年,他認識的買買提就有上千個。一天我們轉(zhuǎn)累了,在老城街邊的“買買提飯館”吃烤包子,然后就聽他講起有關(guān)買買提的故事。
這家飯館的老板就叫買買提,你看,脖子上搭塊毛巾,又黑又壯的那個,人們叫他“喀拉買買提”,意思是“黑買買提”。那個倒茶的伙計,白白胖胖的,都叫他“阿克買買提”(白買買提)。
街對面那兩個賣馕的買買提,一大一小,大的叫“瓊買買提”(大買買提),小的叫“克齊克買買提”(小買買提)。大家都這樣叫,他們也就接受了。要不然沒辦法,叫一個買買提,過來一群。
還有按職業(yè)來區(qū)分的。街南邊,那個小巷子里打鐵的買買提叫“鐵匠買買提”。整天穿著制服,在街上收稅的買買提叫“工商局的買買提”。斜對過的市場里,一排坐著五個鞋匠,其中有兩個買買提。如果都叫“鞋匠買買提”,便又分不清了。正好一個從輪臺來的,輪臺的補鞋生意全叫內(nèi)地來的鞋匠搶了,他只好跑到庫車。庫車老城的鞋匠全是維吾爾族人,他們牢牢占據(jù)著墻根街角的有利位置,靠一毛錢兩毛錢的小生意維持生計。人們叫他“買買提比古勒”(輪臺的買買提)。
更多的是以外號來區(qū)分,這條街上幾乎每個人都有外號。
街那頭,拐過去那條小巷子里,有個做驢擁子的買買提,有名的酒鬼,做一個驢擁子,能喝掉兩瓶酒。他的驢擁子頂多能換回酒錢。所以,做了大半輩子皮活兒,還是個窮光蛋。
他做驢擁子時,酒瓶子酒碗放在身邊,縫幾針,喝一口。一拃長的大鐵針,穿上鞋帶一般粗的皮條線,針用得發(fā)燙了就伸進酒碗里蘸一下。買他的驢擁子根本不用看,鼻子湊上去聞一下,一股酒香氣,壓過皮子的膻臊味。這樣的擁子驢也愛戴,人自然喜歡買。有趣的是,買買提酒喝得越多,皮活兒做得越細。兩瓶酒下肚,身子不晃,手不抖,針腳走得又勻又細,驢擁子上的酒香味也更足。人們給他的外號叫“肖旁”(釀酒房)一一買買提肖旁。
還有一個買買提,整天沒事干,在街上閑轉(zhuǎn),看哪家飯館哪個烤肉攤上有認識的人,就湊上去白吃白喝。人們都叫他“哈勒達”(口袋)。
另外一個愛混飯吃的買買提,混了一個“波勞”(抓飯)的外號。他的真名都沒人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