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三國以后,大家就覺得這個“舉孝廉”的方法不行了,三國時期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大家認為世家子弟的品行好,所以就都是世家子弟當官,結果變成了整個國家就這幾個大世家。到東晉王朝成立之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巴酢笔侵敢允兹卧纵o王導為首的王姓世家大族,而“馬”是指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可見世家大族已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東晉王朝取得淝水之戰(zhàn)大捷時,朝中宰相謝安、前線主將謝玄,都屬于謝姓這一世家大族。所以唐詩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名句,是感嘆昔日東晉王朝最顯赫的王家與謝家這兩家世家大族,如今也已銷聲匿跡,其豪華的深宅大院也已變成普通百姓的低矮住宅。燕子筑窩有一個特點,每年都在同一地點,歷久不變。由于朝中當官的全是姓王的和姓謝的兩家,所以后來大家覺得這種制度也不行,民間還是能出人才的,憑什么就這幾個世家大族的人當官,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他們的權力太大的時候還會陰謀篡權,這就更沒法辦了,所以這種“九品中正制”的做官制度也不夠智慧。
于是,從隋朝開始就實行“開科取士”的新制度,也就是讓大家都來考試,從中挑選人才,結果這么一考發(fā)現果然到處都是人才。所以這種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經過不停地調整改良,逐漸完善了起來。這比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改變得還多。比如說在唐朝的時候,科舉考試也分地域,當時也是長安地區(qū)招得多,其他地方招得少。今天很多人說高考不公平,這個地方招得多,那個地方招得少,科舉也一樣。當年白居易就是“冒籍”考上的,“冒籍”相當于今天的高考移民,在當時其實是犯法的。白居易不是宣州人,他是通過一個親戚把戶口遷到了宣州,因為那兒人招得多,所以最后白居易考上了。當時的科舉考試還有很多規(guī)定,比如說商人不許參加考試,因為大家都覺得商人就是唯利是圖,商人要是當了官,那能不貪嗎?李白就因為他爸是商人而沒考成。
科舉制度把絕大多數的人才都攏進了政府,所以中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有創(chuàng)意的中央政府。而西方的大部分人才都在民間,所以西方的傳統(tǒng)就是在民間保持著強大的創(chuàng)意,而政府始終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意。但是中國由于采用了科舉制度,人才全進了政府,所以民間并沒什么創(chuàng)意。一直到今天,中國都是政府的創(chuàng)意極其強大,這和西方具有很大的區(qū)別。后來科舉考試制度經過不斷調整,突然有一天發(fā)現這朝里頭怎么凈是說浙江話、江蘇話的,連皇帝自己都聽不懂了,因為人家浙江、江蘇的人都太能讀書了。后來一看這樣不行,就說咱們還是分南北榜吧,政府里的人不能都是南方人,北方人也得進政府,這樣皇帝才能通過來自不同地域的官員了解這個國家,不能只有浙江、江蘇兩個省份的人來統(tǒng)治整個國家。于是當時就分了南北榜,北榜的成績肯定沒有南榜高,就和現在的高考一樣,如果你在北京考清華大學肯定比在其他地方容易。后來在不同的朝代,由于有少數民族的問題,科舉榜又分成了滿蒙榜、漢人榜等,后來又給當官的孩子單列了一個榜,所有的“官二代”以九十取一的比例另外錄取。當時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平衡,但科舉制度在中國和世界上一直都是最先進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