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為外界所動

我生命里的光 作者:中村修二


黃永明

科學作家,前《南方周末》科學記者,美國科學促進會國際科學記者獎學金獲得者

不為外界所動

2013年,我在南京大學一間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待過一段時間。這間實驗室所從事的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同行中無人相信他們所做的結(jié)果。

“相信”或“不相信”是我在實驗室經(jīng)常聽到的詞。為什么論文投稿會一再被某些學術期刊拒絕?因為審稿人們“不相信”論文中報道的結(jié)果。為什么在學術會議上做報告之后會有那么多人舉手提問?因為同行們“不相信”報告中所說的事情。

至于說為什么這么多人不相信,那是因為實驗結(jié)果違背了“常識”。實驗室發(fā)現(xiàn),植物所含的微小RNA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血液和器官組織,調(diào)控人體內(nèi)靶基因表達,影響人的生理功能。有“常識”的人們認為,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因為人的血清中含有許多RNA的降解酶,因而根本不可能有完整的RNA存在,何談后面的種種過程。所以不管他們看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怎樣顯示,他們是不能相信那種現(xiàn)象存在的。

只有實驗的主導者張辰宇教授堅定地相信他看到的現(xiàn)象。不能說張教授缺乏常識——他在日本德島大學醫(yī)學部讀完博士,在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做博士后,然后做研究助理教授;我去南京的時候,他是南大生科院的院長。他能不知道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嗎?有的時候,我聽到一些專家的看法,也會心生疑問,然后小心翼翼地去問張教授對這些質(zhì)疑怎么看。他每次都能具體指出質(zhì)疑者在哪里搞錯了。他還曾經(jīng)到瑞典,在諾貝爾獎的評選者那里“舌戰(zhàn)群儒”。

張教授這樣不按套路出牌,實在有點不同尋常。也許正是源于這樣的經(jīng)歷,2014年,當我了解到日本材料科學家中村修二的故事時,會深感震撼。他在日本一個小地方的一個小企業(yè)里,做了很多年無人賞識的工作。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所做的事情也是沒有任何人相信的。所有專家都在嘗試用硒化鋅制造藍色發(fā)光二極管,而中村卻在使用所有人看起來有明顯缺陷的氮化鎵。外界那些聲音,在他看來只是雜音。他以一種“匠人的直覺”,把自己的發(fā)明做到底,直到獲得巨大的成功,包括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藍色發(fā)光二極管研發(fā)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當年人們普遍認為這個難題無望在二十世紀內(nèi)攻克。中村在二十世紀末所做出的突破可以說完全是一個奇跡。

中村在其成果最終被認可之后,寫了一本書,講述自己的成功秘訣。日文版的書名就點出了其中的核心:思考能力,持之以恒。他在書中寫道:“我和其他研究者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他們因為太過于了解定論和業(yè)界的常識,被一定的研究方法所拖累。”

中村討厭參加論證項目的繁瑣會議,因為那些會議在討論過程中會抹殺掉任何稍有創(chuàng)新或者看起來出格的想法。這多少有點像是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說的,“普遍信仰有催眠作用……我們的理智有著令人汗顏的局限性”。

在攻關藍色發(fā)光二極管的過程中,中村極端到了拒絕任何參考文獻的程度,一切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以此來屏蔽所有外界干擾。在他看來,沿著前人的文獻去做,就只能得出前人的結(jié)果;按照“常識”去做,你所得到東西的無非是位于常識的延長線上。

當然,中村的直覺并不是無端出現(xiàn)的。他所在的公司——日亞化學——是一家小企業(yè),研究經(jīng)費十分有限,于是中村不得不事必躬親,許多實驗設備都親手制造。甚至他去美國深造的那段時間里,由于人人把他當成技術員,他所做的也是那些最基礎的“手藝活”。然而,這些看似毫無價值的經(jīng)歷,讓他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更了解設備和操作過程中的細微之處。也正是這些細微之處,后來成為成功與否的分水嶺(同行們僅憑他的論文,是重復不出他的結(jié)果的,因為他們沒有掌握那些細微的關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