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承認,這一策略取得了極大成功。雖然社會上的中老年人心存疑慮,但架不住出自年輕人之手的愛情小說、電影(以后是電視)的狂轟濫炸。沒辦法,話語權在當事人手中。主人公們殉情的殉情,患絕癥的患絕癥,還有的身嫁(娶)他人而心系情人,或哀痛欲絕,或飄飄欲仙,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青年人樹立了追求愛情的典范。當他們仿效心目中的偶像而自殺,而出走,而郁郁寡歡時,為人父母的不得不舉手投降,交出兒女婚姻的決定權。
但是應該承認,作家們的描繪并非無中生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有梁祝型或維特型的生死戀。五四時期的青年們一方面還受著較強的“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卻是浪漫的神秘愛情觀的強烈熏陶,這就迫使男女青年在相互隔絕的狀態(tài)下構想各自的愛情幻象,即所謂“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白馬王子總是英俊瀟灑,才華橫溢,多情重義;白雪公主總是美麗動人,能歌善舞,多愁善感。這種偶像實際上是傳統(tǒng)婚姻的男主女從關系的浪漫化,表面上看是現(xiàn)代愛情的幻象,實際上卻是對傳統(tǒng)婚姻關系的變相復制。這其實是后來自由戀愛與傳統(tǒng)婚姻能夠結合的內(nèi)在機制。當兩個人相互接近時,他們都在用這一幻象來體驗和打量對方。這就是所謂的“美好初戀”——這種神秘愛情觀的初次體驗。注視、拉手、擁抱、接吻、言談舉止、衣著打扮,每一個細節(jié)都被初戀者賦予了神秘色彩,因而初戀過程就充滿了幻想、想象和激情,能夠令當事人如癡如醉,為一點點小事而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不難想象,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事一方或者雙方都會產(chǎn)生為對方而生、為對方而死的激情。其實,這恐怕就是所謂“刻骨銘心的愛情經(jīng)歷”的實質:幻象與新鮮感。更進一步,幻象與新鮮感又都與道德禁忌相聯(lián)系。如果沒有男女交往的種種禁忌存在,幻象能否滋生?新鮮感能否存在?激情能否存在?雌雄兩條狗一碰面就相互嗅對方的后部,就玩性游戲,它們恐怕是不會有什么要死要活的激情的。另一種不盡恰當?shù)谋扔魇堑谝淮涡懈`的偷兒,反復地踩點,反復地想象。在實施作案時,總是想象著周圍一切的人與物都在注視著自己,總是心慌意亂,激動不已;一旦得手,則又仍心跳不已,夜不成寐。也許這可以美其名曰“偷情”,不是偷感情,而是偷東西時的感情,同樣是由幻象與新鮮感組成。
但是,就像小孩子玩耍一樣,想象和新鮮感總是要過去的。這時候雙方的真實面目就顯露出來,其實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都會口渴、肚饑、出汗、放屁,都會感冒、發(fā)燒、出血、疼痛,都怕苦怕累,都有著貧窮或富裕的父母、親友,都居住在各式各樣的窩棚或殿堂。慢慢地,雙方不再像初始那樣愿意無限奉獻,而是開始要求對方的體諒、溫暖。這樣,人品、價值觀、志趣、愛好,乃至家庭背景、收入及收入預期等因素開始介入交往,各自朋友和家庭圈的評價也會開始介入。一旦到這個時候,愛情就變得不那么神圣了。而要將其神圣化,必須在此之前讓他們面臨強大的社會壓力或者面臨絕癥的威脅,直至一方為情而死。
因此,是禁忌創(chuàng)造了神秘的愛情。禁忌越強,愛情的力量越強。一旦禁忌解除,則神秘的愛情亦將死亡。這大概就是為什么“結婚是愛情的墳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