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母親隔著餐桌暢談著家事與烹飪之道,早上暖暖的陽光美妙地透過窗紗,篩曬在我那張舊木拼成的寬大餐桌。
母親面前攤著一本日文圣經(jīng),而我的筆記本電腦也已經(jīng)開機,只因為一個咖啡杯所引起的萬般生活趣事,讓我們都忘了眼前打算做完的事─母親想好好讀完一個經(jīng)節(jié),而我打算完成這篇文章。
雖然計劃因談天而耽誤了,但我忽然意會到,如果自己還算有資格提筆寫一篇關(guān)于好好生活的文章,是因為從小到大曾有過無數(shù)這種談話機會,而每日生活的實踐,更激發(fā)出新的靈感與趣味。
回顧過往歲月,不管我與家人環(huán)坐在哪一個家中的餐桌上,我都不得不承認這一生中自己所受過最實用、也最美妙的教育,是在餐桌上。
生活在一個急遽變遷的社會中,我從年幼時未曾聽過“外食”這兩個字,一直到眼見外食取代了多數(shù)人的回家用餐。我也從家家戶戶親手除舊布新、洗手羹湯的年節(jié),一路走到年菜外送的時代,這讓人享受到某些方便,也同時感受到生活質(zhì)感被破壞的事實。
所幸,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權(quán),所以我仍是那個日日開伙做飯的母親,偶爾外出用餐時,更能感受充滿慶祝氣氛的歡愉。我也從不拿工作作為不能料理三餐的理由,因為平白損失掉日日可以重復的快樂,只是自己的損失。
所以當我開卷讀到史密斯在他的書中寫道“一頓在家做的美味佳肴,擁有著可以撫平人心的力量”時,我對自己始終辛勤耕耘的餐桌園地更添愛憐。
思及家中的一日三餐時,我常想,“吃”固然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享受,但更美的,或許是因為同桌共飯是一種創(chuàng)作活動,創(chuàng)造的魔力會因為經(jīng)驗豐富變得愈來愈容易。
我們可以在每日的餐桌上不停地運用心思,將食物與餐具搭配、組合,用來更新生活的感覺;即使是同一個餐盤上的同一份食物,也可以鼓勵自己在放置與裝飾上,別具新意。
素材的多寡不是決定豐富的條件,講究的心情將會發(fā)揮出更大的力量。
“好好吃飯”聽起來像是母親對一個稚齡孩子的叮囑,但是它卻簡單、完整地說盡了我們都該有的態(tài)度─用好好的心情,好好享受大地的賜食與每日的生活;如果用餐的心情可以描繪出生活的力量,就讓我們一起來延伸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