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陳伯達掛了一連串的“副”職,到了1958年5月25日,才獲得一項正職任命。
那是中共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增選了林彪為中共中央副主席兼政治局常委,增選柯慶施、李井泉、譚震林為政治局委員,增選李富春、李先念為書記處書記,同時決定創(chuàng)辦中共中央理論刊物《紅旗》,任命陳伯達為總編輯。
五天之后——6月1日——《紅旗》雜志創(chuàng)刊號便問世了。白色封面上印著鮮紅色的毛澤東手書的“紅旗”二字。
創(chuàng)刊號的陣營如下——
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
陳伯達:《南斯拉夫修正主義是帝國主義政策的產(chǎn)物》;
張聞天:《關(guān)于美國經(jīng)濟危機》;
柯慶施:《勞動人民一定要做文化的主人》;
周揚:《新民歌開拓了詩歌的新道路》;
王任重:《依靠群眾勢如破竹》。
據(jù)陳伯達回憶,雖然決定出版《紅旗》是在中共八屆五中全會才做出正式?jīng)Q定,但是籌備工作早就開始了。
創(chuàng)辦一個理論刊物,這是毛澤東提出的建議。最初,陳伯達并不想辦《紅旗》這樣的政治理論刊物,卻是想辦學(xué)術(shù)性理論刊物。毛澤東不同意陳伯達的辦刊設(shè)想。這樣,陳伯達只得放棄了辦學(xué)術(shù)性刊物的意見。
《紅旗》的發(fā)刊詞是陳伯達寫的。寫好之后,呈毛澤東審閱。毛澤東在1958年5月24日寫下批語:“此件寫得很好,可用。”
《紅旗》的刊頭,理所當然,請毛澤東揮就。
在1958年5月24日,毛澤東就題寫《紅旗》刊頭,致函陳伯達:
伯達同志:
報頭寫了幾張,請審檢;如不能用,再試寫。
毛澤東
5月24日上午
毛澤東很認真地為《紅旗》題寫刊名,竟寫了20多幅!
毛澤東在所寫的不同的刊頭字體旁,分別注明:
“這種寫法是從紅綢舞來的,畫紅旗。”
“比較從容。”
經(jīng)過陳伯達和編委們細細品評毛澤東為《紅旗》刊名所作的20多幅書法作品,最后選中了那幅“這種寫法是從紅綢舞來的,畫紅旗”的刊頭。
《紅旗》作為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論刊物,編委會的陣營頗為強大。第一屆《紅旗》編委有:鄧小平、彭真、陸定一、王稼祥、張聞天、胡喬木、陳伯達、康生、陶鑄、王任重、李井泉、柯慶施、舒同、李達、周揚、胡繩、鄧力群、王力、范若愚、許立群。這個編委會,可以說囊括了當時中共中央的“筆桿子”。陳伯達被任命為總編輯,也就成了這個“秀才”班子的頭兒。
后來,又任命了四位副總編輯,即胡繩、鄧力群、王力、范若愚。
第一次編委會在居仁堂召開。開會時,發(fā)生一樁小小的誤會:來了兩個李達!原來,同名同姓,有兩個李達。一個李達,字永錫,號鶴鳴,乃是中共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主編過中共第一個黨刊《共產(chǎn)黨》月刊。這個李達是《紅旗》編委。另一個李達,原名李德三,乃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擔任過國防部副部長、副總參謀長。發(fā)開會通知的人弄錯,給這位李達上將也發(fā)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