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元雖是從外行轉來從事新聞工作,除了個人主觀的努力之外,也應該說《新華日報》是一個非常好的團隊,是一個有利于人才成長的集體。這個集體對從業(yè)人員思想政治和業(yè)務有嚴格的要求,也提供持續(xù)的培訓,嵇元就是組織安排又去南京的大學進修了三年新聞傳播專業(yè)。凡是在新華日報的年輕人,如果能工作較長一段時間或能做到退休的,只要主觀上努力的,基本上都能有所進步。嵇元就是在報社入的黨,評上了副高職稱,當了站長,作品經常得獎,也多年評為先進(十佳),成長進步的歷程一路走高的腳印很清晰。報社里有大批優(yōu)秀、認真、負責的領導、編輯和記者前輩及同行,對嵇元的業(yè)務嚴格要求,稿件常常是一個字一個字摳,非常計較,這是報風所然,自然對嵇元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處,他來新華日報后寫作水平的提高和視眼的開拓是明顯的。同時,報社領導多次率領報社優(yōu)秀骨干組成特派采寫組到蘇州采寫重點報道或重大報道,這種“戰(zhàn)役式”報道對嵇元業(yè)務水平的提高也起了很大的正面作用。正是日常工作中編輯部對嵇元的嚴格要求,領導、前輩和同行對嵇元的輔導帶動,使嵇元從一名新聞外行成長為內行,今天方能寫出百多萬字的書。如他不在報社30年,可能寫萬把字都會很吃力吧。報社文字記者的一大特點,是用詞嚴謹,平時寫文章需要擠干“水分”,我看這部書稿,雖然說字數(shù)逾百萬,但可以講還是體現(xiàn)了省級報紙一位老記者的文字水平,流利、干凈、有“干貨”?,F(xiàn)在有人說紙質媒體受多媒體挑戰(zhàn)正走向衰落,但嵇元這部書稿恰恰證明了,培養(yǎng)寫作人才,寫出一流稿件,可能只有紙質傳媒才能做到最好,這也是紙質媒體和其他電子等傳媒相比所具有的優(yōu)勢。
嵇元這部書稿,引用材料之多,出乎一般想象。一方面,這是嵇元平時喜歡看書,長期的閱讀積累,使得這部書內容厚重。但另一方面,我發(fā)現(xiàn)這部書里引用了大量內部資料、非正式出版資料。這些內部資料又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檔案,二是地方志材料,嵇元在寫作時顯然得到這兩大塊材料的支持;三是內部出版物、內部文件和內部資料等,獲得這些材料應該說是駐站記者的優(yōu)勢。記者在日常采訪中,采訪的黨政機關、有關人士,會提供一些資料,這些資料大都沒有出版;許多鄉(xiāng)鎮(zhèn)、行業(yè),會出版一些讀物,這些讀物也不是正式出版物,從資料的角度來講,這些內部的資料,數(shù)量少、又稀見,一般人不易得到,嵇元作為記者平時有獲得之便利,加上他自己注意積累,寫作時這些材料通過適當利用,就能使得這本書顯得有獨特性。這倒讓我想起唐·韓愈《進學解》中所說的,“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庇糜谛稳蒿@部書中引用材料之多、反映出他平時對材料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勤于積累,倒也有點合適,但更主要的是一種平時閱讀的厚積薄發(fā)——而平時多看書、多留意收集材料,正是新華日報記者的基本功之一。對讀者來講是這本書很耐讀,但我卻從嵇元這部書里體味到我們新華日報的報風,因此我是很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