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zhuǎn)戰(zhàn)陜北的日子里
胡喬木1946年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fā)表的駁斥蔣介石的社論,充滿激烈的火藥味兒。然而,就在這年9月,也是在《解放日報》上,他發(fā)表了一首小詩,卻是那般溫馨,充滿柔情:
晚上立在月光里,
抱著小孩等著妻。
小孩不管天多遠,
伸手盡和月亮玩。
忽見母親悄悄來,
歡呼一聲投母懷。
月光美麗誰能比?
人比月光更美麗。
這首題為《人比月光更美麗》的詩,寫出月夜之美,寫出夫妻之情,母女、母子之情。
那“歡呼一聲”,打破了月夜的靜謐,卻點出了“人比月光更美麗”。
那時34歲的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女兒幸福,兒子勝利。
國民黨飛機往延安擲下的成批炸彈,炸碎了“月光下”的柔情。那是1947年3月13日,國民黨飛機50架次狂轟濫炸延安達8小時之久。奉蔣介石之命,胡宗南率16個旅進攻延安。國共重慶談判所簽訂的“雙十協(xié)定”,早已化為烏有。
面對強敵,毛澤東決定主動撤離延安。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議決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三位書記仍留在陜北,指揮作戰(zhàn)。另兩位書記——劉少奇和朱德以及一部分中央委員,組成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經(jīng)晉綏解放區(qū)進入晉察冀解放區(qū),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
胡喬木當時在隴東參加土改,沒有在毛澤東身邊。
胡宗南部隊在3月19日占領了延安。雖說所占的是一座空城,國民黨還是大大地慶賀了一番。
毛澤東所在的中央縱隊,代號為“三支隊”,共約800人。中央縱隊的司令員是任弼時,政委陸定一,參謀長葉子龍,政治部主任方志高。為了保密,毛澤東改名李德勝,周恩來改名為胡必成,任弼時改名史林(司令的諧音),陸定一改名鄭位(政委的諧音)。胡喬木在隴東接到了電報,要他火速趕回總部。這樣,他趕到了“三支隊”,又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對于胡喬木這位“秀才”來說,平生頭一回經(jīng)受戰(zhàn)火的洗禮。
戰(zhàn)爭是嚴酷的。胡宗南部隊用美制電臺測向儀探明了中共中央縱隊在安塞縣王家灣,蔣介石密令“即使犧牲三個師,也要消滅中共首腦”。胡宗南令軍長劉戡率4個半旅突襲,中央縱隊只有3個步兵連和1個騎兵連,就連毛澤東的警衛(wèi)排也上了前線。由于毛澤東指揮靈活,布下迷陣,從距離敵軍只10多里路的“身邊”擦過,走出險境……
自從延安陷落,報紙無法印行,《解放日報》不得不于1947年3月27日停刊。
《解放日報》社全部工作人員歸入了新華社編制,大部分人員由新華社社長廖承志率領,渡過黃河,到山西太行地區(qū)重建總社。另有二三十人,由范長江率領,隨中央縱隊留在陜北,內(nèi)中包括劉祖春、林朗、胡群德以及后來成為胡喬木秘書的東生等。
新華社最初叫“紅中社”,因為那時與《紅色中華》報社是同一組織機構(gòu),“紅色中華社”簡稱“紅中社”。1937年1月,《紅色中華》報改名《新中華報》,紅色中華社也就相應改為“新中華社”,簡稱“新華社”——后來竟以這簡稱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