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南方中國,尤其是廣東,真是百年中國一個民主開明的策源地。近現(xiàn)代以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汪精衛(wèi)等等,哪一個不是廣東子弟?廣東靠近香港,隔海望洋,真是熏養(yǎng)出了一種自由、平等、民主、人文的精神和底蘊。而得改革開放之先機,南方中國充分工業(yè)化、城市化、現(xiàn)代化,更是為中國式民主開辟了一種生活和生產(chǎn)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之上,南方諸媒體亦自覺自醒,自擔(dān)天命,為中國新聞行業(yè)樹立了一個價值的標桿和典范,而它們的專業(yè)和敬業(yè),用心與熱心,激情和溫情,真實、真情與真理,更為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蹣跚前行的古老國度提供了一種糾錯和正偏的輿論環(huán)境,一如它們的口號那樣響亮有力:“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總有一種力量讓你淚流滿面”,“記錄我們的命運”。 而南方媒體的從業(yè)者們,無論編輯還是記者,他們的溫厚與尖銳,率性與機智,堅守與張弛,已經(jīng)深入骨殖,都與他們?yōu)橹袊滦侣勚髁x的吶喊與躬行,一起成為這所“中國新聞界黃埔軍?!币灰载炛驮催h流長的精神血脈的精微所在。 ?
因為策劃這本《中國導(dǎo)演訪談錄》,一來二往,我和《南方人物周刊》的諸位也都成了朋友,書生般的萬靜波老師,靦腆白凈,寫李敖寫得極有識見;大胡子詩人楊子老師,慢條斯理,對詩歌和藝術(shù)則別具深情;此外還有與阿城相貌與神韻皆極像的施雨華編輯,還有易立競、徐梅、李宗陶、吳虹飛、馬李靈珊等記者,以及比我年輕卻口味相同、極談得來的潮汕小伙子鄭廷鑫。南方的這些編輯記者,我喜歡他們的生猛銳利,也欣賞他們的溫情機智,我喜歡南方中國陽光下和茂盛的植物環(huán)繞下的他們,談吐自如,生動潑辣,極富想法與見地,他們活得比較像個人。
猶記得在廣州的那些日子,每次走到廣州大道中289號的南方報業(yè)傳媒門口,我都忍不住會多看幾眼那些中國最響亮的媒體招牌和大院里進進出出的人,因為這里有中國最好雖然現(xiàn)在有所縮水但依然還是最好的報紙《南方周末》,有最為活躍、最為獨立、最為市場化也最有人文關(guān)懷的《南方都市報》。我去《南方人物周刊》的編輯部,看到他們加班到深夜時分,雖然一臉倦容和疲憊但還是打起精神在做版、選圖、討論選題和采訪對象,子夜時分他們忙完陪我去五羊新城里吃大排檔,吃的什么都忘記了,有誰一起去吃的也都模糊了,然而我對那個悶熱的夜晚始終念念在心,大家吃得精精光光,聊得手舞足蹈,每個人臉上都閃耀著那個城市里植物的兇猛。
2009年6月的某晚,在北京又見到易立競時說到《南方人物周刊》,她說雜志的“目標是要做成中國的《人物》(People)”,這種抱負與自信、自負與使命,我似乎也與有榮焉,雖然我從未想過在那里謀職,與他們共事,但是我仍以在那里發(fā)表過三篇采訪而深感有所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