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人其萎,史筆之絕(1)

平生風義兼師友 作者:楊奎松 易中天 陳平原


胡文輝

年年歲歲花相似,都是告別的年代,但2009似乎尤其如此。我們告別了季羨林,告別了柳存仁,在這個玉露凋傷的季節(jié),我們又要告別唐德剛,告別貝時璋,告別錢學森。

貝先生之于生物物理學、錢先生之于航天和導彈技術,我們當然不懂;季先生的域外古語文研究、柳先生的古典文史之學,也屬于博物館式的學問,大多數(shù)人仍只能敬而遠之而已。但唐先生就不同了,其筆鋒所至,出入世間萬象,不避俚俗嬉笑,給我們描摹出一幕幕鮮活生動的歷史,令人為之會心,為之捧腹,為之擊節(jié),為之拍案。我們對他自然更多出一份親近之感。

而對于我個人,感觸就更深一層了。畢竟,當年初讀岳麓版《晚清七十年》的時候,我就嘆為奇作,并且另買了兩本送給朋友。因為岳麓版有刪節(jié),此后又花費四百多元買到臺版的五卷本,甚至,還買來一套錯字連篇的盜版以作留念。畢竟,在我寫的《現(xiàn)代學林點將錄》里,也有其一席之地——而這,恐怕是要讓學院派的正人君子們大跌眼鏡的。

我在《點將錄》中這樣評論他:“唐氏以通俗化、本土化的歷史寫作馳名,所著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方面最為重要,亦最有影響,《晚清七十年》尤稱代表作。其書突出關節(jié),分論太平天國、甲午戰(zhàn)爭與戊戌變法、義和團與八國聯(lián)軍、袁世凱與辛亥革命四大主題。每穿越時空,以異代的人物史事相比擬,打通古今,知人論世,是其特色,雖非史學正途,卻非正途史家所能為。下筆更信馬由韁,雖稍顯枝蔓,甚至流于油滑,然議論跳脫,嬉笑成文,無疑是最引人入勝的中國近代史。另有《袁氏當國》,述論北洋政府時代,實即《晚清七十年》之續(xù),然見解多承前作,筆力亦有不逮。??唐氏又是中國口述史學的開創(chuàng)者,在哥大先后整理的《胡適口述自傳》、《李宗仁回憶錄》、《顧維鈞回憶錄》,皆民國史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其中《胡適自傳》一種,更以雜文筆法為注解,借題發(fā)揮,指東打西,可謂文獻注釋史上的別體。另有《胡適雜憶》,親切生動,亦為就近觀察胡適的奇作。??唐人劉知幾論史學素養(yǎng),特舉才、學、識三項;今觀唐氏,則‘才’、‘識’俱佳,‘學’雖稍遜,而能另增一‘趣’字。其書以論帶史,借古說今,處處有我,可稱史話(史譚)兼史評(史論)的現(xiàn)代變體。其長處在文筆、在議論,史料則順手拈來,考訂亦偶有粗疏,故不符合今日學院派史學的標準。然在學術專門化、匠氣化、細碎化的時代,敘事史的傳統(tǒng)自不當絕,史有別裁,不可無此一家也?!?/p>

以上評判,自信不必改易,但我還想再強調(diào)一下,唐先生最重要的治史特色在于兩點:

一是打通古今,將當代政治與近代歷史貫通起來。這并非史學的正宗,然而卻是一種學院派所不能兼?zhèn)涞乃仞B(yǎng),甚至堪稱一種舞動于史料之上的史識。畫地為牢、就事論事的考據(jù)學家或文獻學家多矣,但能像唐先生那樣,跳出“以注腳(footnote)做學問之美國式繁瑣史學”的五指山,指東打西,大鬧天宮,求之前世今朝的,能有幾人?

二是以論帶史,將史話(史譚)與史評(史論)打成一片??紦?jù)史學的用意是復原歷史,將歷史推回到第一現(xiàn)場,盡可能恢復其真相,而唐先生的用意則是理解歷史,將歷史拉近到我們眼前,還之以生氣,賦之以意義。今日戲說歷史者多如過江之鯽,但像唐先生一般學貫古今中外,談笑間不失宗旨、不失苦心、不失正大者,海內(nèi)又有何人?

當不再聽到諸如“21世紀將是東方文化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世紀”、“只有東方文化能拯救人類”、中西文化的關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類夢囈,我們實無所遺憾??墒?,當世間不再有唐公那支巨筆,寫學海弄潮的胡適,寫伶界稱王的梅蘭芳,寫政壇爭鋒的袁世凱、顧維鈞、李宗仁、毛澤東、張學良,我們怎能沒有一點寂寥之感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