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回到明水,她獨自對著月亮,有著想念,有著些許怨恨,有著痛心,有著對現(xiàn)實的憤憤不平,好在趙明誠的到來,讓她的心靈有些許的溫暖,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暖暖的包裹著李清照這冷如霜的身軀。
趙明誠對于金石文化的研究興趣遠遠超過對政治抱負的追求,他深受陳師道的影響,在蘇軾一門都有著極大的影響,故而與岳父李格非也相談甚歡。
看著趙明誠,李清照不由的感慨寫下《逸句》:
夜何如其?夜未央。綠荷相倚滿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長。
明誠還是走了,千萬遍陽關(guān),也難留。
非病酒,不悲秋,只為苦別瘦。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明誠自有他的苦衷。
我又能如何?人有情于水,縱使水流去了,
也該念我,空自凝眸。
料明誠也知,草滿長途,情人不歸,空攪柔腸。
若他無心我便休,偏偏卻是天與多情不與長相守。
平地波起,無妄災(zāi)來。宦場風(fēng)云,本與我無關(guān),
而丞相竟將我父劃黨罷黜。
一為生身親父,一為夫家公公,
將我置于何地?更教我如何處之泰然?
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
明誠歸來,不怪我斗膽抗顏,卻與我同去探父。
翁婿相見,談笑一如往昔。
辭別時,父親牽起我手,放入明誠之手,欣慰而笑。
兩手輕握,盡在不言中。
有夫若此,我心何幸!
在這所詞中,似乎讀到了李清照整個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這一切的變故,讓她更為洞悉世事,讓她看清身邊的人,讓她更有“有夫如此,我心何幸”這樣的感慨。
李清照的這一句感嘆,讓她知道趙明誠的心,他們依然在一起,走得更近,更抵觸對方的心,患難之中見真情,或許正是如此。
李清照不過二十有余的如花年紀,在經(jīng)歷這樣的變故之中,內(nèi)心蒼涼,一片荒蕪,在這樣的時刻,她或許明白安穩(wěn)是自己所要追求的,或者在汴京那樣的勾心斗角根本不是自己所希望能呆的地方。
在明水的平淡是生活的本真,與趙明誠的患難與共讓他們的愛情更為的濃烈,像是發(fā)酵酒一般,在這樣的添加劑的催發(fā)下更為的醇香。
李清照抬頭看了看明水的天空,雖然有些烏云,但是還是有風(fēng),有藍天,她帶著一種無名狀的心情,看著這個時代的發(fā)生,看著一些故事的發(fā)生,她也和趙明誠短短相處幾日,看著他離開,等待下一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