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全部作品在他生時非常通行。在龐培城(Pompeii)挖掘出來的廢墟墻壁上有不少描寫《變形記》故事的壁畫和其中的詩句。在中世紀,教會雖然反對他的“異教”思想,但是僧侶們還是讀他的作品,甚至在教會學校里用它作課本。最滑稽的是,據(jù)記載,阿拉貢王雅各一世在一次貴族和主教們的大集會上突然引用了《愛的藝術(shù)》中的一段,而自以為是圣經(jīng)里的話。
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交替之際,但丁也受到奧維德的影響,他的《神曲》中的神話部分大都根據(jù)《變形記》。但丁下地獄見到“四大幽靈”,他們是荷馬、賀拉斯、盧卡努斯和奧維德。據(jù)說彼特拉克、薄伽丘的啟蒙讀物就是《變形記》。在英國,“現(xiàn)實主義奠基者”喬叟更是把《變形記》讀得爛熟的,他在自己的作品里采用過《變形記》中許多故事。更重要的,他也吸取了奧維德的心理描寫的方法。
在文藝復興時期,奧維德的影響可以用早期的莎士比亞作為代表。法國的蒙田也是自小就讀過《變形記》。此后,十七世紀的彌爾頓和莫里哀,雖然政治傾向、文學風格完全不同,但都喜愛奧維德的作品。據(jù)說莫里哀晚年床頭經(jīng)常放著一部《變形記》。這個文學巨人的名單可以無限制開下去,但是我們可以用歌德來結(jié)束,歌德常常提到他重讀《變形記》的事。而他在《詩與真》中的一段回憶,既指出了《變形記》的缺點,又有力地證明了它的魅力。歌德說:
我用盡一切方法想要衛(wèi)護我心愛的作家(指奧維德),我說,對于一個有想象力的青年來說,和天神或半人半神的人物在歡樂燦爛的環(huán)境里盤桓,親眼看到他們的行動和戀情,是一件最有趣不過的事情……但是有人(指德國批評家赫德爾Herder)不承認,他說這一切都一無足取。他說在那些詩里找不到真正的、第一手的真實;既無希臘,又無意大利;既無原始世界,又無文明世界,從頭到尾只是抄襲舊有的東西,只有一個過分有教養(yǎng)的人(指奧維德)才作得出這種事。最后,我就想證明說,凡是一個卓越的人物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也都可以算作是“大自然”,而且在一切民族之中,不論新老,永遠是只有詩人才能成為詩人。但是有人還是不承認這些對我有利的理由,并說這一切更是絕對地一無足取。這使我極度苦悶,我?guī)缀跻虼硕鴽]有勇氣讀我的奧維德了。
譯文根據(jù)《勒布古典叢書》拉丁——英文對照本(Ovid:Metamorphoses,ed. F. J. Miller,Loeb Classical Library,Heinemann,London,1928),并參考萊利氏英譯本(The Metamorphose of Ovid,tr. H. T. Riley,George Bell,London,1893),Mary M. Innes 的英譯本(企鵝從書),近出英譯本如R. Humphries 的譯本,及A. D.Watts 的譯本(內(nèi)有畢加索腐蝕版插圖)均未得見。
這部作品原來只譯出一半多一點,于1958年出版,現(xiàn)在把它補齊,并將原譯作了一些修改。
譯者198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