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詞人區(qū)域分布 我國古代的先哲們很早就觀照到文化的區(qū)域格局。大約成 書于戰(zhàn)國的《禮記》就有一段關于文化區(qū)域差異的議論: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 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 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呂氏春秋·用眾》也云: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智能才性然也,是 住處習俗之節(jié)異也。 從諸多近代詞文獻來看,近代詞人和詞文化也呈明顯的區(qū) 域格局。 嚴迪昌先生的《近代詞鈔》是專力收輯近代詞及詞人的詞總 集,此編共錄晚近詞五千五百馀闋,詞人--.-百零一家。尤其是詞 家的小傳考訂精審,資料詳實,評述公允。因此,是纂對研究近 代詞極具參酌意義和可征價值。 《近代詞鈔》所錄詞人的區(qū)域分布數量位置靠前的有: 江 蘇:89 人 浙 江:47 人 廣 東:1 2 人 湖 南:1 0 人 文 徽:5 人 福 建:5 人 廣 西:4 人 近人葉恭綽則是我國詞史上較早關注清及清季詞文化區(qū)域 態(tài)勢的學者。其所纂《全清詞鈔》得近代詞人約一千七百一十七 人,其中區(qū)域分布位置位于前列的是: 8 江 蘇 :669 人 浙 江 :369 人 廣 東 :11 4 人 安 徽 :84 人 湖 南:78 人 福 建 :50 人 廣 西:20 人 不難看出,除湖南、安徽兩省詞人分布數有變動外,葉恭綽 所錄其他六省詞人分布比例則基本和《近代詞鈔》相近似。其中 江、浙、粵三省詞人分布數穩(wěn)居前三甲。兩位我國詞史上目前對 清詞研究用力最勤的學者在同類文獻的博采精研里得出幾乎完 全一致的結論,這不是偶爾的巧合。值得我們注意。 葉恭綽在民國十九年五月(1 930 年 5 月)應邀為廣東國立 暨南大學作國學學術演講時,還為暨大的學子們開出一份有清 一代詞人區(qū)域分布的目錄。擇要抄錄如下: 江 蘇:2009 浙 江 :1 248 安 徽 :200 廣 東:1 59 福 建 :87 江 西:7 1 湖 南:60 山 東:53 四 川:34 河 南:34 貴 州:32 湖 北:32 山 西 :2 6 云 南 :1 8 廣 西 :1 8 陜 西:1 3 甘 肅:3 略 他說“:關于各地詞家的統(tǒng)計,現(xiàn)在尚未成功?,F(xiàn)在所查得 的人,共計是四千八百五十馀人,除去不知籍貫的六百多人。已 知籍貫的如上表為四千二百三十七人。此系很暫時的一種統(tǒng) 計。將來考證明確,當然還要修正的。”《( 遐庵匯稿下編》) 《近代詞鈔》《、全清詞鈔》《、清代詞人產地表》顯示,江浙兩 省,有清一代一直是詞學昌盛的中心,在清代詞學的發(fā)展中始終 處于領袖的地位。 整體地看,清代詞壇大勢發(fā)展至近代,已從一元走向多元, 9 從月明星稀轉為群星燦爛。詞界的格局主要由江浙、嶺南、湖 湘、閩中、皖上五大板塊構成。江浙區(qū)為第一板塊,處于支配和 中心的位置,嶺南、湖湘、閩中、皖上則處于第二板塊,起著輔翼 的作用。如果說清初清中葉詞壇還是一枝獨秀,那么近代詞壇 則呈現(xiàn)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壯麗景觀。在近代,江浙詞人已不 再感受寂寞,他們和嶺南、湖湘、閩中、皖上以及其他區(qū)域的詞人 一道,為清代詞學的繁榮興盛共同開辟出一片絢美燦爛的新天 地。 除上述大區(qū)外,近代一些“小區(qū)"詞人數也相當的集中,并且 輸出了許多詞壇大家、名家。這些“小區(qū)"又是這五大區(qū)詞學創(chuàng) 作之中心,可謂中心中的核心。 像這五大區(qū)一樣,這些小區(qū)為清代詞學的繁榮發(fā)揮著至關 重要的作用。 在江左,陽湖、武進、宜興、長洲、吳縣、吳江諸區(qū)是詞文化昌 明、詞人輩出的區(qū)域。 在兩浙,西湖之濱的仁和、錢塘與南湖之畔的嘉興、嘉善,太 湖南岸的湖州諸地為孕育浙江詞人的福地。 在嶺南,珠江流域里的番禺、廣州兩地則為粵省詞學的勃興 培養(yǎng)、輸送了大量人才。 在湖湘,環(huán)岳麓山文化圈之長沙、湘潭諸地是湘籍詞人薈萃 之區(qū)。 在閩中,閩江流域的閩縣、長樂為名符其實的閩省詞學中 心,差不多半數的閩籍詞人誕生于斯。 在粵西,臨桂的青山綠水滋潤出不少的杰出詞人,他們從臨 桂一域走向全國。 在上述諸區(qū)中,尤其值得詳細論述的是對有清一代詞的發(fā) 展影響最大,發(fā)揮最重要作用的蘇南蘇、錫、常和浙西杭、嘉、湖 7,) 地區(qū)。有清一代詞學的興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兩區(qū)的詞 學發(fā)展狀態(tài)。 蘇南、浙西區(qū)在近代詞學發(fā)展中的核心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 (一 )詞文化的厚實悠遠。 江左陽湖、武進、宜興、長洲、吳縣、吳江和浙西仁和、錢塘、 嘉興、嘉善、湖州諸區(qū)是清代詞學底基最為厚實悠遠的地區(qū)。源 遠流長的詞文化滋養(yǎng)、催生著這兩區(qū)詞學勁拔秀出。 在中晚唐詞初創(chuàng)時期,一些著名的詞人就生活、游歷其間。 他們?yōu)樵~在這兩區(qū)的發(fā)展播下了種子。白居易在唐穆宗長慶二 年(822)和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分別被除以杭州刺史和蘇州刺 史。韋莊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2 )舉家逃離黃巢農民軍占領的 長安,曾在揚州、蘇州、杭嘉湖往返逗留數年。這兩區(qū)最早見于 史乘的詞人是五代吳越國國主錢傲。到兩宋時期,詞人漸多,且 涌現(xiàn)不少名家,大家。北宋立國之初,錢惟演、丁謂、林逋,范仲 淹諸人便揚名詞壇。錢惟演(962—1 034 ),字希圣,錢塘人,吳越 王錢傲之子。降宋后仕至保大軍節(jié)度使。丁謂(966—1 037 ),字 公言,長洲人。宋真宗天禧年中拜平章事,封晉國公。有《丁晉 公集》四卷。林逋(967—1028 ),字君復,錢塘人。為宋初聲名卓 著之隱士。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吳縣人。仕至樞密副 使,參知政事。范公為有宋一代名臣。有《范文正公集》。及至 北宋中、晚期,出自于蘇南、浙西且詞名較著,影響較大的詞人 有:張先(990— 1 078 ),字子野,湖州人。嘗知吳江縣,仕至都管 郎中。有《安陸集》。張子野因其詞作里有“云破月來花弄影"等 神來之句而被當時詞壇號為“張三影”。韋驤(1 033—11 05 ),字 子駿,錢塘人,宋仁宗皇袼五年(1 053)進士,仕至四明知府?!督? 村叢書》中有《韋先生詞》。周邦彥(1 05 6—1 1 2 1),字美成,號 清真居士,錢塘人?;兆诔崤e大晟府。仕至順昌知府。有 7 7 《清真詞》。周邦彥于詩、詞、文、賦、樂無所不擅,猶以曲子詞 獨步。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稱他“前收蘇、秦之終,后開姜、史 之始”。在中國古代詞學史上,周美成有“集大成"之功,其字 正腔圓,嚴守音律,清麗醇雅,搖曳多姿之詞風,對后世詞壇有 著廣泛的影響,為有宋詞壇一大家。葉夢得(1 077—1 1 48 ),字 少蘊,長洲人。宋哲宗紹圣四年 (1 097 )進士。累官至尚書左 丞 ,有《石林詞》o .一逮至南宋,宋室以臨安為都。東南一隅一躍而為趙宋之政 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蘇南、浙西詞學藉此而進一步興盛。 南宋初、中期,兩域出生的詞壇名家為:倪僻(1 1 1 6—1 1 72 ),字文 舉,號綺川,湖州歸安人。宋高宗紹興八年(1 1 38)進士。官至太 常寺主簿。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存《綺j l I詞》。朱淑真(生卒 年不詳),號幽棲居士。錢塘人。況周頤《蕙風詞話》卷四考其生 平云:幼警慧,善讀書,文章幽艷,工繪事,曉音律。朱淑真為南 宋杰出之女詞人,詞名直逼易安居士李清照。有《斷腸詞》。范 成大(11 26—11 93),字至能,晚號石湖居士,吳縣人。累官至參 加政事。范成大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詞也聲名遠播。有 《石湖詞》。洪咨夔(11 76—1 236),字舜俞,號平齋,臨安人。宋 寧宗嘉定二年(1 209)進士,歷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 有《平齋詞》。演至宋元交替之際,蘇南、浙西詞壇更是才士如 林,名家蔚起,趙宋王朝慘亡的痛史,激活了一代文士靈敏的心 靈,其時兩域聲名卓著的詞人有:周密(1 232一.1 298),字公謹,號 草窗。吳興(今湖州)人。官為義烏令。人元抗志不仕。有《草 窗詞》。周密詞遠祧清真一,近師白石,與吳文英號南宋末年詞壇 之“二窗"。近代戈載《宋七家詞選》譽其詞“盡洗靡曼,獨標清 麗"。朱嗣發(fā)(1 234- 1 304),字士榮,號雪崖,烏程(今湖州)人。 南宋末曾補朝奉郎。宋亡,杜門絕仕。詞見《陽春白雪》卷八。 7 2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人(今宜興)。南宋末 年宋度宗咸淳十年(1 274 )進士。南宋亡,遁跡不仕,有《竹山 詞》?!端膸炜偰刻嵋氛撈湓~“練字精深,調音諧暢,為倚聲家之 榘蠖。”張炎(1 248m 1 3 1 9),字叔夏,號玉田,寓居臨安。炎為世 族之后。南宋亡,落魄縱游。有《山中白云詞》。炎為南宋末年 一大家,論詞專尊姜夔,主“清空"“、騷雅”之說。清初浙派執(zhí)柄 詞壇,曾有“家白石而戶玉田"之盛。其詞論詞風對清代詞壇影 響極深。 以區(qū)區(qū)一隅之地而薈萃如此眾多的詞人,蘇南、浙西詞人始 終是兩宋詞壇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兩宋詞壇如果沒有他們 的創(chuàng)作將減色不少。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優(yōu)美的創(chuàng)作、良好的人 文素養(yǎng)令他們的后人仰慕不已,倍感驕傲和自豪:一種良好的詞 文化始終澆灌著這一片沃土,這又為兩域詞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埋 下了伏筆。 (二)詞群體運動此伏彼起,聲勢煊赫。 有清一代蘇南、浙西詞學,以群體運動始,以群體運動結。 明清易代之際,以陳子龍、李雯、宋征輿為代表的云間詞派勃興 于江左松江府,以毛先舒、丁彭、沈謙為代表的“西冷十子”活躍 于浙西杭州,有清蘇南、浙西詞學之盛以此為始。幾乎與此同 時,浙西嘉善一隅涌現(xiàn)出一個詞人群,人稱“柳洲詞派",此派的 諸多詞人如曹爾堪、錢繼章、魏學渠均為清初重要的詞家,對清 初詞創(chuàng)作繁榮之促進和詞風演變之推進,均起著不應輕估的作 用。 逮至康熙初年,常州宜興人陳維崧與浙西秀水人朱彝尊橫 空出世,于是有清詞壇大宗陽羨詞派和浙西詞派沛然而生。兩 派詞人于同門之間相互標榜,彼此推許,極盡倡導、鼓吹之能事, 于是一場確立有清一代詞風的運動得以赫赫揚揚的進行。其中 7 3 標榜南宋姜夔、張炎“醇雅"“、清空”詞風之浙派詞在此后百馀年 間始終占據著清詞的主流地位。到嘉慶、道光年間,一群以常州 武進籍為主的詞人又發(fā)動一場以“尊體”為主旨的詞學革新運 動。于是繼“浙派"之后近代以常州詞派“尊體"為主旨的詞風又 得以大暢天下,成為近代詞壇的主流詞派。 有清一代,蘇南、浙西詞人始終重視群體運動,依托群體運 動,詞群體運動在兩域此伏彼起,如火如荼、聲勢煊赫。一方面 充分顯示了蘇南、浙西詞學的雄厚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兩域詞學 也藉此得以勃興繁盛,有清一代詞學也藉此得以蒸蒸日上,充滿 盎然之生機。不妨說蘇南、浙西詞學是清代詞學得以正常啟動 的火車頭,如果沒有這個火車頭,清代詞學將停滯不前,清代詞 學的中興將無法得以實現(xiàn)。 (三)以家族、親屬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詞系傳承與互動息息 相連、生生不已。 蘇南、浙西詞人非惟重視詞學群體運動,同時也重視以家 族、親屬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詞系傳承與互動。蘇南、浙西一些 仕宦文化世家有不少同時也是詞壇名門大姓。他們之中,有 的父子兄弟均為倚聲名家,有的母女姐妹皆為詞壇好手,有的 滿門樂此不疲,有的舉族 El不絕吟,有的數代沉浸酞郁,含英 咀花,有的幾輩尋墜緒之茫茫,回狂瀾于既倒。這些對蘇南、 浙西乃至有清一代詞學繁榮昌盛作出特殊貢獻的名門大姓主 要有: 嘉善曹氏。嘉善自唐宋以來,就是浙西詞人薈萃、名家輩出 之區(qū)。嘉善曹氏為清初詞壇望族。特立杰 出者有:曹爾堪 (1 6 1 7—1 679),字子顧,號顧庵。順治九年(1 652 )進士。歷官翰 林院編修,升侍講學士,著《南溪詞》。曹爾堪是清初西湖“江村 Ⅱ昌和”、揚州“紅橋唱和”、京師“秋水軒唱和”的倡導者和主要參 ,4 與者之一。他是清初聲名卓著之杰出詞家。曹爾埴(生卒不 詳),字彥范,一字季子,號范庵,貢生。官清代江蘇桃源縣教諭。 與兄弟合撰《三子詩馀》。曹鑒平(生卒不詳),字掌公,號桐嚦, 曹爾堪長子,康熙十一年(1672)舉人,官內閣中書。曹氏一門擅 詞,除此之外,曹爾坊、曹爾埏、曹爾垣、曹鑒章、曹鑒徵等兄弟子 侄均有詞名。 無錫顧、楊二姓。顧氏自顧奎光至顧翰三代以詞稱,顧奎光 外甥楊芳燦兄弟父子的詞也享譽詞壇。他們是清代中葉乾、嘉 之際重要的詞人。顧奎光(1 7 1 9—1 764),字星五,號雙溪。乾隆 十年(1 745)進士,歷官湖南瀘溪、桑植知縣。有《雙溪詞》。顧斗 光(1724—1 786),字曜七,號諤生。顧奎光之弟,貢生。有《翠苔 軒詞鈔》。顧奎光育有四子,也皆能詞。長子顧敏恒(1 748— 1 792),字立方,號登舫,乾隆五十二年(1 787)進士,官蘇州教授, 有《登舫詩稿》。次子顧敏愉,太學生,有《靄云詩草》。顧翰 (1782- 1 860 ),字兼塘,又字簡塘,顧敏恒長子。嘉慶十五年 (1 81 0)舉人,官安徽涇縣知縣。顧翰是清代中末葉之交的杰出 詞人,其詞清逸雄放,能得朱竹坨、陳其年二家之長。近代諸多 詞論家對其多有稱揚。有《拜石山房詞》。在顧氏群彥中顧翰詞 學成就最高。顧奎光之三甥楊芳燦、楊揆、楊英燦也為其時之著 名詞人,其中尤以楊芳燦詞名為著。楊芳燦(1 753—1 815),字蓉 裳,又字香叔,拔貢生。官至戶部員外郎,有《芙蓉山館詞》。芳 燦詞路較寬,揮灑隨心而無叫囂粗率之陋。楊夔生(1781— 1 84 1),楊芳燦之子,字伯夔,號浣薌。有《真松閣詞》。浣薌詞標 新立異卻得瘦健挺拔之趣。而且浣薌詞與其父詞相較,給人以 青出藍而勝于藍之感。 武進張氏。張氏在政治上為清寒之門,但在文化上卻是群 彥畢集。他們是:張惠言 (176 1- 1 802 ),字皋文。嘉慶四年 7 S (1 799)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他為清代乾嘉之際著名 的易學家、賦家和詞人。著有《茗柯文編》等。由于其手定之《詞 選》所倡導的“尊體”詞風在其生后得以大暢天下,故被常派詞人 追尊為是派之鼻祖。張琦(1 764—1 833),原名翊,字翰風,一字 翰墨,張惠言之弟。.嘉慶十八年(1 8 1 3 )舉人。歷官知縣。琦助 其兄編《詞選》,也為常州詞派之重要開拓者之一。張曜孫 (1 808m.1 863),字仲遠,號升甫,晚號復生,張琦之子,能詞。董 士錫(1 782—1 83 1),字晉卿,一字損甫,武進人,副貢生,張惠言 之婿,著有《齊物論齋詞》,為清嘉、道年間常派杰出的詞人。張 紹英,張姍英,張綸英,張紈英,皆為張琦女,為清代嘉、道年間之 著名女詞人。 吳縣潘家。吳縣自唐宋以來即為詞壇重鎮(zhèn)。吳門潘家為累 世簪纓之家。近代道、咸以來,潘家不僅屢出朝廷重臣,而且在 詞壇上也人才濟濟、英彥畢集。見譽詞壇的有:潘曾瑩(1 808— 1 878),字申甫,一字星齋。大學士潘世恩仲子。道光二十一年 ’(1 84 1)進士。累官至吏部侍郎。有《鸚鵡簾櫳詞鈔》和《小鷗波 館詞鈔》。潘曾綬(生卒年不詳),字紱庭,道光二十年(1 840 )舉 人,官內閣中書,潘世恩第三子。有《陔蘭書屋詞集》。潘祖同 (1 829- 1 902),字桐生,號琴譜,潘世恩孫。賜進士出身,授翰林 院庶吉士,充國史館協(xié)修。有《竹山草堂詞稿》。潘祖蔭 (1 830- 1 890),字伯寅。潘世恩孫。咸豐二年(1 852 )進士,殿試 _ 甲第三名。歷任工部尚書、刑部尚書,為同光朝之重臣。潘世 恩長子潘曾沂、幼子潘曾緯、侄兒潘遵祁、潘遵墩也工詞,且有詞 集傳世。 蘇南、浙西這些文化巨族的詞學活動,不僅使他們的家族揚 名于世,而且也使有清一代詞壇五彩繽紛,大放異彩,在有清一 代詞文化史上,家族詞人群體始終是推動詞學走向繁榮昌盛的 7 6 有生力量 o (四)人才的孕育輸出,酣放詞苑。 蘇南、浙西地區(qū)不僅為詞學繁榮昌盛之地,更是科舉文化繁 榮昌盛之鄉(xiāng)。有清一代,蘇南、浙西地區(qū)為全國科舉最發(fā)達,出 狀元、進士最多的地區(qū)。這些書生一旦金榜題名成為天子門生 后,一般均被委以重任。有的被選拔在翰林院等金堂玉馬清要 之樞,被視為宰輔、部院之后繼,有的被安放在外省機要之地,成 為督撫守令的最佳人選。這些天子門生中嫻于小詞者,每至一 地大都不忘倚聲唱和,從而促進了當地詞學的發(fā)展。因此,科考 是蘇南、浙西向他區(qū)輸送眾多詞學人才的重要途徑。此外,科考 或仕途失意后的游幕以及道、咸以來的戰(zhàn)亂,也使兩地不少詞學 人才外流。 這里羅列幾位蘇南、浙西籍詞學名家在他鄉(xiāng)的詞學活動,看 看他們在異地詞苑所起的作用,我們就會理解蘇南、浙西詞學是 如何地影響他鄉(xiāng)詞苑創(chuàng)作潮流的變化,是如何將一隅詞學變?yōu)? 全局詞學進而推動清代詞創(chuàng)作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嚴沆(1 617—1 678),字子j食,號顥亭,浙江馀杭人。順治十 二年(1 655)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嚴沆是清初京華詞苑著名 的詩人和詞人。順治十三四年間,他在京與施閏章、宋琬、丁彭、 陳祚明等詩酒唱和,為清初京華詩苑著名的“燕臺七子"之一,有 《燕臺七子詩》之刻。嚴沆不僅醉心于詩酒唱和,而且也關心詞 學在京華文苑的傳播、發(fā)展??滴跏吣?1 678)他在京助同鄉(xiāng) 陸次云等選刊《見山亭詞選》并為之作序。是書選錄唐宋及清初 一批兩浙詞人的詞作,是清初最早推譽浙人詞的選集。嚴沆原 有詞集,今已不傳,在現(xiàn)存清初多種詞選本中存詞十四首。在清 初順治、康熙朝京華文苑里,嚴沆始終是一位推波助瀾的文苑中 堅人物。 7 7 朱彝尊(1 629—1 709 ),字錫鬯,號竹坨、金風亭長、小長蘆 釣魚師等,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朱彝尊早年游幕四方,以布 衣自尊,其時他雖以詩詞創(chuàng)作稱譽天下,但并未成為一代文壇 宗主??滴跏四?1 679 )朱彝尊赴京應“鴻博”殿試,且以“名 布衣"稱旨,特授翰林院檢討。赴京之時,朱彝尊隨身攜來了 《樂府補題》一冊,他將這部南宋王沂孫、周密等遺老逸民的詠 物詞奇書廣為流布,掀起一場大唱和,于是“得《樂府補題》而 輦下諸公之詞體一變"(蔣景祁《刻<瑤華集>述》)。于是以“醇 雅”“、清空”為宗旨的浙西詞風得以風行京華,且籠罩有清詞 壇百馀年。朱彝尊康熙十八年以“鴻博"授翰林院檢討,尋人 值南書房,出典江南省試,三十一年罷歸鄉(xiāng)里。考察詞史,他 是在京華十三年間最終確立其詞學主張并進而成為有清詞苑 一代宗主的。 厲鶚(1692—1 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浙江錢塘 人。康熙五十九年(1 720)舉人。設館授徒以養(yǎng)母,客居揚州馬 日瑁、馬日璐兄弟之“小玲瓏山館"近三十年,與馬氏兄弟并同鄉(xiāng) 陳章、陳撰、江炳炎等結社酬唱,主盟壇坫,影響遍及大江南北。 厲鶚為清中葉浙派詞中堅巨匠,使浙詞衰而復振。經厲鶚苦心 經營,雍正、乾隆間,江北揚州一帶成為浙詞創(chuàng)作與傳播之中 心。 沈濤(生卒年不詳),字西雍,號匏廬,浙江嘉興人。嘉慶十 五年(1 8 1 0)舉人,咸豐初,署江西鹽道等。沈濤喜考訂之學,擅 詩詞,著筆記多種。他是近代有成就的詩人、詞家和學者。其詩 作“少作幽奇哀艷,中年后多詠古之作,才鋒駿發(fā),跌宕波瀾,不 落考據詩窠臼"《( 晚晴夥詩話》)。其詞風格也有如其詩,有《匏 廬詞》。沈濤每至一地,不忘詩詞唱和,其在沼州太守任時,與幕 友河北任丘人邊浴禮等多人唱和,得《沼州唱和詞》。“沼州唱 7 R